林知晚心中一紧,连忙说道:“陛下放心前去,这里有我照料。”
萧明玥和萧明琛也围了过来,萧明琛眼神坚定地说:“父皇,您尽管去处理国事,我和姐姐会帮母亲一起操持好宫里的事务。”
萧景琰欣慰地点点头,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又深深看了林知晚一眼,这才匆匆离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林知晚心中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坚定。她深知,身为皇后,在这关键时刻,更应稳住后宫,让萧景琰无后顾之忧。
接下来的日子里,皇宫内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萧景琰整日忙于处理赈灾事宜,常常彻夜不眠。林知晚则带领后宫众人,为灾区百姓赶制衣物、筹集粮食。萧明玥和萧明琛也没闲着,萧明玥负责组织宫女们缝制衣物,萧明琛则帮忙清点物资,监督运送。
一日深夜,林知晚处理完事务,正准备休息,却见萧景琰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进来。他的眼中布满血丝,脸上写满了疲惫。林知晚心疼不已,连忙上前,接过他的披风,说道:“陛下,您先歇一歇吧,身体要紧。”
萧景琰摇摇头,握住她的手:“灾民们还在受苦,朕怎能安心休息。不过有你和孩子们在朕身边帮忙,朕心里也踏实许多。”
林知晚靠在他肩头,轻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渡过难关。”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赈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一批批物资运往灾区,灾民们的生活逐渐得到了保障。当萧景琰收到灾区百姓逐渐安顿下来的消息时,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林知晚与萧景琰并肩站在宫墙上,望着京城中万家灯火,心中满是感慨。“有你和孩子们在,真好。”萧景琰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幸福。
林知晚转头看向他,微笑着说:“往后的岁月,我们还要一起看更多的月圆之夜,一起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月光如水,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紧紧相依。远处,萧明玥与萧明琛的欢声笑语隐隐传来,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岁月静好,大抵如此。
第二十三章 暗潮汹涌
隆冬时节,京城被皑皑白雪覆盖,琉璃瓦上凝结的冰棱折射着冷冽寒光。林知晚握着暖手炉,看着窗外宫人们清扫积雪,忽听殿外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宫女翠玉脸色煞白地冲进来:“娘娘!长公主殿下和礼部侍郎家的千金...在御书房打起来了!”
等林知晚赶到时,御书房内一片狼藉。萧明玥的襦裙染着墨渍,发间的玉簪歪斜,正攥着另一名少女的手腕;而那侍郎之女额头红肿,手中还抓着半幅撕破的字画,画上“太平盛世”四字被扯得支离破碎。
“成何体统!”林知晚厉声呵斥。萧明玥松开手后退半步,眼底却仍有不甘:“她...她污蔑父亲!说赈灾款被私吞了!”
空气瞬间凝固。林知晚瞥见案上散落的奏折,其中一封匿名密报用朱砂圈出“西南赈灾银两分文未到”的字句。她捡起密报,指尖触到纸张背面微微凸起的纹路——那是镇魂印残片的刻痕。
当夜,萧景琰批阅奏折至子时,烛火突然爆出灯花。林知晚端着参汤进来,正看见他将一封密函揉成团扔进火盆:“朝中有人弹劾户部尚书,说他与西南官员勾结,吞没三十万两白银。”
“可我今日见明玥争执,是因有人造谣此事。”林知晚将参汤放在案头,“陛下,您是否觉得...此事太过蹊跷?”她从袖中取出那封密报,背面的刻痕在火光下泛着诡异的红。
萧景琰瞳孔骤缩。十年前幽冥陶罐事件后,镇魂印相关的一切早已成为禁忌,如今这刻痕重现,难道又有邪祟作祟?他正要开口,窗外突然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侍卫统领浑身浴血地撞开房门:“陛下!玄武门...玄武门的镇门石又出现血字了!”
镇门石前,寒风卷着雪花,将鲜红的血字吹得模糊:“偿债之时,萧家当灭”。血字周围凝结着冰晶,与十年前如出一辙。林知晚蹲下身,指尖刚触及血迹,一股阴冷的灵力顺着经脉窜入,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戴着斗笠的神秘人在账簿上篡改数字、户部尚书跪在祠堂痛哭流涕、还有一个青铜面具在风雪中若隐若现。
“这不是简单的贪腐案。”林知晚起身时踉跄了一下,萧景琰连忙扶住她。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三更天的梆子声未落,皇宫深处突然传来钟声——那是太子东宫的示警钟。
两人赶到时,萧明琛正握着染血的剑,身前倒着三个黑衣刺客。少年的衣襟被划开,露出锁骨处一道狰狞的伤口,而伤口周围的皮肤,竟浮现出细密的镇魂印纹路。
“他们说要取我性命,为血煞夫人报仇。”萧明琛抹去嘴角血迹,声音还带着少年的青涩,却透着坚定,“孩儿怀疑,朝中有人借贪腐案混淆视听,实则想对皇室动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