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终于抵达长安,谒见了皇太后,随后被立为皇太子。六月丙寅日(公元前74年7月18日),在汉昭帝的灵柩前,刘贺接受了皇帝玺绶,正式承袭皇帝尊号。那一刻,他站在未央宫的大殿之上,望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和跪地朝拜的群臣,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却不知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即位后的刘贺,仿佛一只挣脱牢笼的小鸟,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他整日沉迷于玩乐,将朝政抛诸脑后。汉昭帝的灵柩还停放在前殿,他便迫不及待地让艺人入宫,歌舞行乐,丝毫没有将先帝的丧事放在心上。他乘坐着天子车驾,在北宫、桂宫肆意驰骋,观赏野猪、斗老虎,玩得不亦乐乎。他甚至擅自调用皇太后的乘车,让奴婢骑乘,完全无视宫廷的规矩和礼仪。在后宫中,他也行为不检,与昭帝的宫女淫乱,种种行为令人不齿。
刘贺不仅生活荒唐,在政治上也表现得极为幼稚和短视。他急于掌握权力,一上位便大肆提拔自己从昌邑带来的旧臣,短短时间内,就安排了大量亲信进入朝廷各个要害部门,试图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昌邑旧臣大多能力平庸,且只知迎合刘贺,根本无法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他们的种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也引起了霍光等先帝老臣的强烈不满。
霍光看着刘贺的所作所为,心中既愤怒又忧虑。他深知,若任由刘贺这样胡闹下去,大汉江山必将陷入危机。霍光的亲信田延年看出了他的心思,私下里向他建议道:“将军,如今新帝如此昏庸无道,恐怕会危及社稷。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当另选贤明之人,以保我大汉江山的安稳。”霍光沉思良久,心中也有了决断。他明白,要想挽救局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于是,霍光开始暗中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划,商议如何废黜刘贺。他们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谨慎行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堂动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霍光又派田延年前往丞相杨敞府中,向他说明情况。杨敞初闻此事,惊恐万分,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好在他的夫人深明大义,在一旁提醒他要支持霍光的决定。杨敞这才回过神来,表示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号令。
一切准备就绪后,霍光在未央宫召集丞相、御史、将军等朝中大臣,商议废黜刘贺之事。众人听到霍光的提议,皆惊愕失色,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发言。这时,田延年挺身而出,离席按剑,大声说道:“先帝将幼主托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能保大汉江山的太平。如今新帝荒淫无道,若不及时废黜,恐将危及社稷,诸位难道要坐视大汉江山毁于一旦吗?今日之事,必须当机立断,有敢反对者,军法处置!”众人见田延年态度坚决,又想到刘贺的种种恶行,心中权衡利弊,最终纷纷表示听从大将军的号令。
六月癸巳日(公元前74年8月14日),霍光与群臣一同晋见上官太后,联名奏劾刘贺。他们向太后详细陈述了刘贺征召以来的荒淫昏乱行为,指出他废弃帝王礼仪,败坏大汉制度,如此行径,实在不配为帝。上官太后听后,大怒,当即诏命刘贺进宫。
刘贺接到诏书,心中虽有些不安,但仍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大摇大摆地走进宫殿,却发现气氛异常凝重。霍光与群臣早已等候在此,神色严肃。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霍光便上前一步,高声宣读奏疏,历数他的罪行。刘贺这才如梦初醒,想要辩解,却被霍光严厉地打断。霍光随即上前,解下刘贺身上佩戴的玉玺绶带,交予太后,并命人将刘贺挟持下殿,送出皇宫。
刘贺被废后,回到了故地昌邑(今山东巨野)。他的昌邑王爵位被废除,昌邑王国也被撤销,改为山阳郡。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一夜之间沦为庶民,巨大的落差让刘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之中。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回忆着过去的种种,心中懊悔不已,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在山阳郡的日子里,刘贺形同囚禁,生活十分压抑。他身边有十六位妻子,十一个儿子,十一个女儿,宫中有奴婢一百八十三人。平时宫门紧闭,只开小门,一名官吏负责为宫中采买生活必需品,一名官吏负责防盗、巡查,用故王的钱雇佣士卒,负责宫中警卫。他肤色青黑,小眼睛,鼻子塌陷,胡须少,身材高大,还患有痿疾,行动不便。他穿着短衣大裤,戴着惠文冠,佩戴玉环,头上簪笔,手拿简牍,看起来如同白痴一般,昔日的风采早已荡然无存。
公元前74年七月,霍光尊立武帝曾孙刘询(汉宣帝)即位。汉宣帝即位后,对刘贺仍心存忌惮,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公元前64年,山阳郡太守张敞将刘贺在山阳郡的情况,逐条向朝廷汇报,称刘贺天性暴虐,看不到仁义,如同白痴,不足为惧。宣帝得知后,心中的担忧才稍稍减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