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承光武遗风,开创明章之治的守成之君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洛阳南宫的明光殿内,伴随着一声清亮啼哭,刘秀与阴丽华爱情结晶——刘庄呱呱坠地。作为刘秀的第四子,刘庄自幼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
五岁那年,有次刘秀在朝堂处理政务,谈及地方官员汇报的人口数量,刘庄恰巧在场,听到南阳地区人口数据时,他竟脱口而出:“父皇,南阳乃帝乡,人口众多,臣听闻当地有诸多皇亲国戚,他们田宅逾制,人口统计恐有疏漏。”刘秀和一众大臣惊讶不已,小小孩童竟能洞察政务细节。此后,刘秀对这个儿子格外关注,常将他带在身边,教授治国之道。
刘庄不仅天资聪颖,学习上更是勤奋刻苦。他熟读儒家经典,对《春秋》《尚书》等典籍烂熟于心,常常与博学鸿儒探讨学问,见解独到,令众人赞叹。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核实人口,以增加赋税收入、抑制豪强。在统计过程中,各郡官员纷纷将统计文书呈送朝廷,文书中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土地数量、人口状况。一天,刘秀在查看陈留郡的文书时,发现简牍上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刘秀十分疑惑,询问众臣,却无人知晓其中含义。这时,年仅十二岁的刘庄在一旁说道:“这是负责统计的官员暗示陈留郡的土地丈量存在问题。河南是帝城,多近臣;南阳是帝乡,多近亲,这些地方的田地与人口,官员不敢如实丈量统计。”刘秀听后,又惊又喜,立即派人核查,果然如刘庄所言 。此事过后,刘庄在刘秀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也让朝中大臣对这位少年刮目相看。
当时,太子本是刘秀的长子刘疆,其母郭圣通为刘秀发妻,在刘秀征战河北时,为巩固势力,刘秀娶了郭圣通。但随着刘秀与阴丽华感情深厚,且郭圣通在后宫逐渐失宠,刘秀对郭圣通日益不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以“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为由,废黜郭圣通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太子刘疆深知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太子之位。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同意刘疆的请求,将其降封为东海王,同时立刘庄为太子。
成为太子后,刘庄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更加勤勉学习,广交贤才。他虚心向朝中大臣请教治国理政之策,与邓禹、马援等功臣后裔交往密切,学习他们的先辈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精神和经验。他还常常跟随刘秀外出视察,了解民间疾苦,学习如何治理地方。在刘秀处理政务时,刘庄也在一旁认真聆听,学习父亲的决策方式和领导才能。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驾崩,刘庄正式即位,是为汉明帝。新帝登基,朝廷内外暗流涌动,一些地方豪强和少数民族势力妄图趁新帝立足未稳之际,谋取利益。刘庄深知,想要稳固政权,必须树立威严。
首先,他对朝廷官员进行整顿。对于那些尸位素餐、贪污腐败的官员,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处。山阳郡太守王景,在任期间政绩卓着,不仅成功治理了境内的河道水患,使当地百姓免受洪水之灾,还积极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使得山阳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生活富足。刘庄得知后,立即对王景进行表彰和提拔,将其升任为庐江太守,让他去治理更为复杂的水患问题。通过这种赏罚分明的方式,朝廷风气得到极大改善,官员们纷纷勤勉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对待宗室和外戚方面,刘庄也十分谨慎。他限制宗室和外戚的权力,严禁他们干预朝政。刘庄的舅舅阴识、阴兴,虽为开国功臣之后,却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刘庄对他们颇为敬重,但也多次告诫他们不可逾越规矩。阴识、阴兴始终恪守本分,成为外戚的典范。然而,并非所有外戚都如此安分。刘庄的另一位舅舅阴就,仗着自己的身份,骄横跋扈。他的儿子阴丰,娶了刘秀的女儿郦邑公主。但阴丰性格暴戾,与公主关系不和。有一次,两人发生激烈争吵,阴丰一怒之下竟将公主杀害。刘庄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不顾母亲阴丽华的求情,下令将阴丰处死,阴就夫妇也被迫自杀。此事一出,宗室和外戚们无不胆寒,更加收敛自己的行为。
在边疆治理上,东汉初期,匈奴势力依旧强大,时常侵扰边疆。刘秀在位时,因国力尚未恢复,对匈奴采取防御政策。刘庄即位后,经过数年休养生息,东汉国力逐渐增强,他决定改变策略,主动出击匈奴。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刘庄派遣窦固、耿忠等人分四路出兵征伐匈奴。窦固率领的军队在天山大破匈奴呼衍王,又夺取伊吾卢城,设置宜禾都尉,留军屯田。此次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还为东汉打通了与西域的通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