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还十分重视整顿朝纲,打击腐败现象。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革除了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规定即使发生日食等灾异现象,也不得随意弹劾太尉等大臣,避免了因迷信灾异而导致的政治混乱。次年,他又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禁止官员之间相互诬告,限制朝廷官员对郡县事务的过度干预,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气使的世风,营造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推行曹操时期的屯田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还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基本解决了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时,他采取战略防守的策略,与民休养,恢复生产。他下令减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在文化教育上,曹丕大力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重视儒学的发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打破年龄界线,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人之法,为国家选拔了更多的人才。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丰富了宫廷文化生活。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在军事方面,曹丕积极对外用兵,试图扩大曹魏的版图。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他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加强了曹魏在荆州地区的势力。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他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北疆表现出色,多次击败鲜卑,维护了北方边境的稳定。曹丕还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然而,曹丕在对东吴的战争中却并不顺利。魏吴最终走向敌对后,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未能实现消灭东吴的战略目标。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和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不过,他却借此机会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后世推测,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或许不是单纯的伐吴,而是以此为幌子不声不响地平定青、徐割据势力,充分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
在对待宗室方面,曹丕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采取了削夺藩王权利的政策。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室叛乱的发生,但也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为曹魏政权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曹丕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世子,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在位期间,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曹魏的统治,使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强。然而,他的统治也并非完美无缺,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虽然在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期却导致了士族势力的膨胀;削夺藩王权利的政策虽然防止了宗室叛乱,但也削弱了宗室对皇权的支持。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年仅40岁的曹丕病逝于洛阳,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儿子曹叡继位,继续统治着曹魏政权,而三国时代的纷争,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