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分兵伐蜀。钟会率领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久攻不下。而邓艾则偷渡阴平,奇袭江油,直逼成都。蜀汉军队在邓艾的突然袭击下,节节败退。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地区,凭借地势继续抵抗;也有人提议向东投靠东吴。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他认为逃往南中或投靠东吴都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
刘禅命人写下降书,派太仆蒋显去剑阁向姜维传令,让他向钟会投降。随后,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前往邓艾军营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赐予他住宅和财物,让他在洛阳生活。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演奏蜀地的音乐、歌舞,蜀汉旧臣们想起故国,无不伤感落泪,而刘禅却谈笑自若,毫无悲戚之色。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便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有人认为刘禅是懦弱无能、贪图享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在寄人篱下的困境中,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洛阳,刘禅度过了八年相对平静的生活,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4岁。
刘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他在乱世中登基,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光;然而,在后期却因各种原因,导致蜀汉走向灭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帝王的兴衰史,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让后人对历史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