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会价值的立体建构
1.公共形象的亲民特质
冯巩的公共形象极具亲民特质,他常常以“去明星化”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他会骑着电动车出行,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与普通市民无异。这种出行方式不仅环保便捷,更拉近了他与民众的距离,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朴实无华。
他还会在烤红薯摊前与摊主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就像邻家的长辈一样亲切和蔼。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他对平凡生活的尊重和热爱,他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融入到普通大众之中,体验生活的烟火气。
在公益方面,冯巩匿名捐款300万,对自己的善举保持传播克制。与娱乐圈常见的营销模式不同,很多明星做公益是为了塑造正面形象,大肆宣传自己的善举。而冯巩低调行事,更注重公益行为本身的意义,真正做到了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
2.时代精神的记录维度
冯巩的作品《爱的代驾》《快乐老爸》等,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记录了社会议题的演变。《爱的代驾》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反映了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独居老人面临的孤独和生活不便等问题。作品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代驾司机对老人的关怀,传递出温暖和爱心。
《快乐老爸》则聚焦城市新移民,他们在城市中努力奋斗,面临着工作压力、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作品展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时代精神中拼搏和包容的一面。
抗疫短视频获得5亿播放量,这一数据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在疫情期间,人们需要积极的精神鼓舞,冯巩的短视频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传递抗疫知识和信心,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成为了特殊时期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
3.家族脉络的当代转化
冯巩作为冯国璋的曾孙,其家族背景为他带来了独特的视角。然而,他并没有依赖祖辈的余荫,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曾有过工厂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普通工人的生活,使他的作品更贴近大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祖辈余荫靠不住”是他的奋斗哲学,他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种观念使他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将家族的荣耀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当代社会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六、艺术生命的常青密码
1.创作伦理的坚守之道
冯巩“不拿弱势群体开玩笑”的底线原则,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早年的经历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尤其是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他明白,相声虽为娱乐,但不能以伤害他人尊严为代价。
贾玲曾回忆,冯巩在教导他们创作时,反复强调这一原则。他说:“咱们的笑声要能温暖人心,而不是刺痛别人。”这种创作伦理贯穿了冯巩的艺术生涯。
此外,农村巡演30年对他的作品内容质感起到了重要的淬炼作用。在农村,他与农民们朝夕相处,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泥土气息和生活温度。他的相声不再是单纯的搞笑,而是蕴含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扎根于生活的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历久弥新,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2.代际对话的编码策略
在Z世代的传播语境中,“冯氏语录”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些语录经过短视频的再造,以金句的形式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比如“我想死你们了”这句经典台词,在短视频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情感,成为了表达思念的流行语。
冯巩还进行了传统快板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实验。他将快板的节奏与流行音乐的旋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的音乐风格。在抖音热榜上,相关的视频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转发。例如,他与年轻音乐人合作的一首歌曲,将传统快板的说唱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吸引了众多Z世代的关注,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代际对话的编码策略,使冯巩的艺术作品在年轻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3.文艺精品的迭代逻辑
从《拍卖》到《一个大瓜》,冯巩的作品题材经历了显着的进化轨迹。《拍卖》创作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而《一个大瓜》则更加贴近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网络文化,以幽默的方式调侃了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67岁的冯巩仍坚持采风创作,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他“扎根人民”的核心方法论。他深知,艺术的源泉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声,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他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民的故事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永恒的价值。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人民的热爱,让他的作品不断迭代升级,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