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上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太尉公的关切和敬重。
然而,尽管皇上已经免去了太尉公的行礼,
可太尉公却并未起身。
他依旧坚持着,拖着那副年迈的身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行了一个大礼。
只见太尉公双膝跪地,双手伏地,额头紧贴着地面,行了一个标准的叩拜大礼。
起身后,太尉公挺直了腰板,一脸严肃地看着皇上,
缓声道:“皇上,老臣附议,不可谈和!”
“.....”
他的声音虽然有些苍老,但却充满了坚定和决绝。
接着,太尉公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独孤家的江山是无数将士用鲜血筑起来的盛世,绝无可能谈和!”
“....”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朝堂上回荡,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霎那间,原本还显得几分亲和的皇上,脸色骤然阴沉了下来,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皇上的语调也冷了几分,他看着黑压压跪下来的文武百官,心中一阵烦躁。
不悦的开口道:“天佑盛王朝,朕登基便迎来转机,有何不可谈和?”
“.....”
皇上的声音中带着些许怒气,他显然对太尉公的反对感到不满。
“朕乃祥瑞,能不费一兵一卒,拿回丢失的城池,众爱卿反对谈和,这是想要给朕一个下马威?”
“.....”
皇上的质问如同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了文武百官,让他们都不禁低下了头。
最后,皇上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仍然带着一丝威严,他缓缓说道:“朕登基大典在即,此乃普天同庆之事,而此时朕又通晓九州,更是喜上加喜。”
“不仅如此,朕还成功地拿回了那些曾经丢失的城池,可谓是双喜临门啊!”
“......”
皇上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如此祥瑞降临,不仅是朕之幸事,更是我盛王朝老百姓之福祉。”
“朕之祥瑞,普渡我盛王朝之百姓,又有何不可呢?”
就在这时,保皇派的官员们纷纷附和道:“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啊!”
“微臣们也主张谈和!”
一时间,
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赞同之声。
然而,御史大夫却似乎并不认同,他还准备继续说些什么。
但在这一片附和声中,他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
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大声地叫了一声:“皇上,微臣以为……”
可是,皇上显然已经不想再听御史大夫的意见了。
他没好气地打断了御史大夫的话,直接开口道:“朕意已决,无需多言!明日朕将设宴款待鲜卑使臣,并派遣右相前往临淄,迎接鲜卑族可汗入京,参加朕的登基大典。”
说完,皇上又转头吩咐道:“来人啊,拟旨!既然不再打仗,那就给朕拟旨,传九王爷和九王妃一同回京,参加朕的登基大典。同时,朕要大赦天下,以彰显朕之仁德。”
“.....”
御史大夫心急如焚地说道:“这绝对不行啊!”
“万万不可如此行事啊!”
“......”
御史大夫心急如焚地说道。
他深知此时的局势严峻,将士们正在临淄与鲜卑族大军对峙,而九王爷亲自压阵,若在这个关键时刻传召九王爷班师回朝,那无异于将临淄直接拱手让给那些野蛮的鲜卑蛮子啊!
皇上听闻此言,脸色愈发阴沉,整个大殿都弥漫着天子之怒的威严。
他怒视着御史大夫,厉声道:“御史大人,难道你是看不得朕顺利登基吗?”
“.....”
皇上的话语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又似一把利剑直插御史大夫的心窝,让他瞬间如遭雷击般呆立当场。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不仅令御史大夫本人惊愕不已,更使得在场的众人皆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要知道,这位御史大夫昔日可是太子的忠实拥趸,对太子的支持可谓是不遗余力。
然而,如今皇上已然登基,他却似乎并未像众人所预期的那样,对新君表示出应有的尊崇与顺从,反倒是屡屡与皇上针锋相对,甚至有意刁难。
如此一来,众人不禁心生疑惑:难道真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是因为皇上的登基未能如其所愿,导致这位御史大人心生不满,进而才会这般处处与皇上作对吗?
朝堂之上,原本那些忠诚的臣子们听到皇上这番话,如遭雷击一般,心中都不禁凉了半截。
他们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看着皇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些臣子们对皇上一直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可如今皇上却对御史大夫说出这样的话,这让他们对皇上的信任产生了一丝动摇。
皇上如今已经登上了皇位,成王败寇,事情已经成为了定局。
当初皇位之争的事情,虽然激烈,但也已经过去了。
现在再拿出来说,不就是翻旧账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