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322章 知识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师妹的声音隔着窗纸传进来,带着雀跃的调子:"师兄师姐,药糕要出锅啦!" 紧接着是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想必是她又打翻了什么东西。苏瑶和王庚相视而笑,晨光里师徒二人的影子落在墙上,随着窗纸的晃动轻轻摇曳。王庚拿起那根校正好的银针,在指尖转了个灵巧的圈,动作像极了当年的苏瑶,而苏瑶看着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晨光穿过窗棂,照在新一代人的指尖上,把旧时光里的温度,酿成了新日子里的药香。

当第一缕带着暖意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医馆匾额上时,苏瑶已将整理好的药材归位,医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她站在药圃前,看着弟子们陆续醒来,在晨光中开始新一天的忙碌。昨夜的星辰尚未完全隐去,而她手中的银针、药柜里的药材,都已做好了迎接患者的准备 —— 这日复一日的坚守,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在无声诉说着,何为真正的医道。

王庚正蹲在药碾子旁研磨苍术,木柄转动的吱呀声里,他时不时侧耳听着灶房的动静。小师妹今日要学熬制枇杷膏,昨夜里就把枇杷叶洗得干干净净,此刻正踮着脚在灶台前搅动铜锅,蒸汽漫得满脸都是,却还在念叨着 “蜜要炼到挂旗才行”。张思贞坐在案前抄写药方,笔下的字迹娟秀却有力,写罢总要对着晨光再看一遍,仿佛要将每个药名里藏着的药性都焐热了才肯放下。

苏瑶的目光落在药圃里那株二十年的老枸杞上。枝桠间还挂着昨夜的露水,红透的果子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她想起王庚刚来时,总爱偷摘这枸杞果吃,被发现了就涨红着脸说 “师父,这果子真甜,病人喝了枸杞汤肯定也高兴”。如今那少年已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医者,却仍保留着摘枸杞果的习惯,只是每次都会先捡最红最饱满的,放在给孩童患者准备的药汤里。

灶房突然传来 “哎呀” 一声轻呼,苏瑶转身时,正看见张思贞拿着棉布,轻轻擦去小师妹手背上的烫痕。小姑娘眼眶红红的,手里还攥着搅膏的长柄勺,铜锅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甜香漫过院子,引得药猫都从针灸室跑了出来,围着灶台打转。“火候太急了,” 张思贞的声音温柔却坚定,“熬膏和行医一样,得耐着性子等。” 她接过勺子搅动起来,手腕转动的弧度,像极了苏瑶当年教她时的模样。

王庚研磨完苍术,用桑皮纸包好放在案上,纸角特意折成了三角形 —— 这是苏瑶教的记号,代表 “急用药”。他抬头时看见苏瑶站在枸杞树下,便提着纸包走过去,晨光落在他宽厚的肩膀上,将影子拉得很长。“城东的李婶该来复诊了,” 他轻声说,“她的风湿得用新采的苍术,我特意磨得细些,好让药性更容易出来。” 苏瑶望着他指节上磨出的厚茧,忽然想起那年瘟疫,这双手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抓药抓得指缝里全是药材的碎屑,却始终稳稳地握着药秤,不差分毫。

张思贞端着刚熬好的枇杷膏走出来,陶碗上盖着层细纱布,防止落进灰尘。“小师妹说要学您当年的法子,” 她笑着把碗放在石桌上,“在膏里加了点薄荷末,说孩子们喝着不呛喉。” 苏瑶揭开纱布,琥珀色的膏体上泛着细密的光泽,凑近时能闻到枇杷的清甜混着薄荷的微凉,像极了她年轻时为患儿熬制的味道。只是那时她总一个人守着铜锅,如今灶房里却有两个身影在忙碌,蒸汽中飘出的药诀歌谣,比当年的更清亮些。

小师妹捧着个粗瓷碗跑过来,碗里盛着刚晾好的茅根水,上面漂着两片薄荷叶。“师父您喝,” 她仰着小脸,鼻尖还沾着点枇杷膏的甜渍,“师兄说您昨夜没睡好,茅根水能安神。” 苏瑶接过碗时,指尖触到碗沿的温度,和当年自己的师父递来的药碗一模一样。那时她也是个毛躁的小姑娘,给病人扎针时手总发抖,师父就是这样每天给她泡一碗安神茶,说 “心定了,针才能定”。

阳光渐渐爬高,医馆的门板被王庚一块块卸下,露出 “济世堂” 三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闪着温润的光。第一个患者的脚步声从巷口传来,是拄着拐杖的陈阿公,手里还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自家种的青菜。“苏大夫早啊,” 老人的声音洪亮,“听说小王大夫也能扎针了,今日我想让他试试。” 王庚立刻迎上去,搀扶的动作轻柔又稳当,像托着件稀世珍宝。

苏瑶站在药圃边,看着陈阿公坐在诊榻上,王庚正小心翼翼地为他消毒穴位,张思贞在旁准备着艾条,小师妹则端来温水让老人漱口。药猫蜷在老人脚边,呼噜声和铜锅里的药香混在一起,构成一幅安稳的画面。她忽然明白,所谓医道,从不是悬壶济世的豪言,而是藏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 —— 是校针时的专注,是熬膏时的耐心,是递药碗时的温度,是看着弟子们接过自己手中的灯火,把微光变成星海的欣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