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们俩这副苦情模样,倒像我快入土了。"砚秋忽然笑了,从袖中摸出粒蜜渍金桔丢进嘴里,"昨儿梦见太爷爷了,他说'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你们说,这是不是在夸我病中仍有诗骨?"
墨松嗤笑一声,将削好的竹哨塞给砚秋:"夸你个鬼,分明是让你学竹子,别一刮风就咳得东倒西歪。"说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新烤的芝麻饼,"尝尝,你最爱吃的那家铺子开了,我今早跑了五里路买的。"
竹影在三人身上织成绿网,砚秋咬着芝麻饼吹起竹哨,不成调的旋律惊起几只竹雀。煜明摸出随身携带的小楷本,在"竹音谱写旷怀诗"句旁注下:"今日竹坞听哨,方知清响未必在宫商,真心相照即雅韵。"
墨松忽然指着远处新抽的竹芽:"你们说,这竹子每年长高一截,是不是跟咱们的诗心一样,总得往高处探?"砚秋将竹哨往他手里一塞:"得了吧,你那诗心早让松脂糊住了,只知道'松涛奏响浩然诗'。"
三人笑闹间,春风卷起满地新笋壳,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落在煜明的诗稿上,将"咏经霜打心无馁"的"心"字照得透亮,像块浸在溪水里的翡翠,泛着生生不息的光。
四、岁寒三友图
重阳那日,东篱小筑摆开菊花宴。砚秋新画了《岁寒三友图》,松竹菊鼎足而立,松针用浓墨攒点,竹叶以焦墨撇捺,菊花则用朱砂勾瓣,三色相映成趣。
"该给这幅画题首诗。"墨松嚼着菊花糕,忽然从怀里掏出块松脂——这是他从老松树上采的,凝成琥珀色的块状,"你们瞧,这松脂里还裹着片竹叶,像不像被时光封存的故事?"
煜明抚掌笑道:"就用这个意象!"遂提笔在画侧题道:"松脂凝处见竹痕,菊盏擎时照客心。莫叹岁寒无共语,三枝同抱雪霜深。"砚秋看着诗句忽然眼眶发酸,想起那年大雪,三人挤在松涛阁里,墨松把最后一块饼掰成三瓣,煜明用冻僵的手写《松菊竹三友赞》,砚秋则吹着竹哨给他们取暖。
"其实咱们仨,不就是这画里的模样?"墨松忽然开口,粗糙的手指点着画中松竹菊,"你像菊,看着傲,实则心里最热乎;砚秋像竹,看着瘦,骨子最硬;我嘛,就像这松,傻里傻气,可根扎得深。"
暮色浸染时,三人移步东篱赏菊。墨菊在暮色中化作剪影,松针上的露水坠在竹叶上,发出清响。砚秋忽然指着天上的雁阵:"看,大雁又要南飞了。"煜明望着雁群掠过的痕迹,想起这些年与挚友聚少离多,却始终心意相通,正如这松竹菊,即便历经霜雪,也各自在云麓山上站成风景。
"明年此时,咱们再添幅《三友踏雪图》如何?"墨松的声音裹着菊花酒香,在晚风里散开,"到时候我去砍最新鲜的松枝,砚秋画雪景,明哥儿就题'傲盼春归期有日'的新句。"
煜明笑着点头,见砚秋已往石桌上摆了新酒,月光落在三人交叠的杯盏上,映出松竹菊的影子。远处的云麓寺传来暮鼓,惊起几只栖息的山雀,扑棱棱飞向缀满星子的夜空,恰似他们的友情,在岁月长空中划出的淡淡星痕。
五、云麓词心悟
冬至前夜,煜明在书斋整理诗稿,忽见砚秋寄来的信笺,里面夹着片干枯的竹叶,叶脉间隐约可见当年他刻下的"劲节"二字。信中写道:"昔年读《南史》,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今与君等相交十载,方知友情如松竹菊,非在春日竞艳,而在冬雪共守。"
墨松的礼物则是段松脂标本,透明的琥珀里,竹叶与菊花瓣相依相偎,像被凝固的秋日午后。煜明将标本搁在案头,忽然明白,为何这三首七律中皆用"傲劲雅"三字贯穿——那不仅是植物的品格,更是友情的三重境界:傲者不媚俗,劲者可托孤,雅者能共心。
窗外又落起雪,煜明磨好松烟墨,在《岁寒三友图》跋语中写道:"世多趋炎附势之徒,少守岁寒之谊。然吾幸得二友,如菊之傲、松之劲、竹之雅,虽各秉性,却共真心。今以诗画记之,愿此谊如松竹经冬不凋,似菊花历霜弥香。"
搁笔时,炭炉里的残炭突然爆出火星,将窗纸上的冰花映得透亮。煜明望向窗外,见远处的松涛阁与东篱小筑灯火相映,忽然想起墨松常说的"根扎得深,就不怕风大",不禁莞尔——所谓友情,可不就是在岁月的土壤里深深扎根,任它花开花落,始终亭亭如盖吗?
赏析:
本章以煜明与沈砚秋、陈墨松的友情为主线,通过"东篱赏菊松风听涛竹坞论诗"等场景,将《傲菊怀》《颂松情》《咏竹志》三首七律自然融入叙事。以菊喻砚秋的孤高、松喻墨松的坚韧、竹喻煜明的雅正,三种植物不仅是诗词意象,更成为人物性格的象征符号。
在画面营造上,善用季节流转串联情节:从霜降的墨菊到冬至的雪松,再到惊蛰的新竹,四时之景成为友情的背景板。如"松脂凝竹叶雪夜送炭竹哨惊雀"等细节,既具画面张力,又暗含"岁寒知交"的深意。
情感表达上,避免直白抒情,而以动作与对话见真心:墨松冒雪护苗、砚秋咳血抄诗、煜明夜守病榻,这些日常琐事中蕴含的肝胆相照,比千言万语更动人。诗词赏析嵌入人物对话,如砚秋评菊画、墨松论松志,使文学性与故事性浑然一体。
结尾以"松竹菊共映雪窗"的意象收束,既呼应开篇的"岁寒三友",又将友情升华为超越个体的精神共鸣,恰似诗词中"傲劲雅"的品格,在岁月中凝成永恒的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