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 第235章 琴键上的流金岁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云麓词心录:第二百三十五章.琴键上的流金岁月

第一章 暮春琴房,旧谱新声

云麓山的暮春总带着几分绵密的湿意,梧桐絮如细雪般飘过煜明书房的竹帘时,他正对着一本泛黄的《古钢琴曲谱》出神。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枫叶,是去年深秋青砚从山下老年大学带回的——那里的钢琴班正筹划着一场春日雅集,青砚说那些银发学员指尖下的旋律,能让落叶都泛出绿意。

"煜明兄,可曾听见后山琴房的声响?"推门声伴随着一串清越的琴音,青砚提着个桐木琴盒站在门口,琴盒边角磨得发亮,露出温润的木纹。"陈老先生今早练《致爱丽丝》,我在半山腰就听见了,那颤音里竟带着新茶般的清鲜。"

煜明合上书页,那半片枫叶轻轻落在案上,叶脉间隐约可见细密的琴谱笔迹。"前几日你说要带我去听琴,"他起身取过墙上的洞箫,"可是时候了?"青砚笑着点头,两人并肩穿过被梧桐絮覆满的石径,远处的琴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白墙黛瓦间渗出断断续续的琴音,像谁把音符撒在了晨露里。

琴房的木门虚掩着,推开时一阵混合着松香与旧木的气息扑面而来。靠窗的三角钢琴前坐着位银发老人,指尖在黑白键上起落如蝶,正是《琴韵时光》里写的"指尖轻触音符跳"。老人身后的长桌上摆着紫砂茶具,旁边散放着学员们的乐谱,其中一页用红笔圈着"老骥伏枥志犹存"——那是青砚为他们填的《老年乐韵》。

"陈老先生,"青砚轻声问候,将琴盒放在空椅上,"这位是我的好友煜明,听闻您这儿琴韵悠长,特来请教。"老人抬起手,琴音戛然而止,转身时眼角的笑纹里还漾着旋律的余韵:"是青砚啊,快坐。这位先生可是那位写'琴韵悠扬室内,歌声婉转人旁'的词家?"

煜明一愣,随即想起那首《西江月·老年音乐时光》。青砚曾将词笺送给钢琴班的学员,不想他们竟记得这般真切。他望向墙上的合影——正是文档里提到的鹤岗老年大学钢琴班合影,老人们在画前笑得灿烂,照片下方用小楷题着"友谊长存永灿"。

"老先生过奖了,"煜明走到钢琴旁,指尖轻触冰凉的琴键,"方才听您弹奏,竟觉那音符里有岁月沉淀的暖,恰似'心底欢歌岁月酬'。"陈老先生闻言抚掌而笑,从琴凳下取出一叠手抄乐谱:"你瞧这页,是李老太君新填的《如梦令》,说我们这些老骨头是'老骥伏枥依旧'呢。"

乐谱上的字迹娟秀,正是"室内琴音轻奏,老骥伏枥依旧。乐谱映颜红,岁月静悠相候"。煜明看着那"映颜红"三字,忽然注意到窗边的阳光正透过葡萄架,将斑驳的光影投在乐谱上,红纸黑字被染得透亮,恰如词中景象。青砚不知何时已取出洞箫,对着乐谱轻吹起《如梦令》的旋律,箫声与琴房里的余韵交融,竟生出一种奇妙的和谐。

"要说这琴韵啊,"陈老先生往茶杯里续了些热茶,水汽氤氲中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去年冬日有场大雪,王老爷子戴着耳机练琴,那模样倒应了'耳机轻戴韵相跟'。"他指的是《老年乐韵》里的句子,"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怕打扰住院的老伴,便戴着耳机练了三个月,直到她康复出院。"

煜明望着老人眼中的温情,忽然懂得为何青砚总说这里的琴音有"人间味"。那些黑白键上跳动的不只是音符,更是"乐谱翻开寻旧梦,指尖跳跃觅新痕"的人生。他想起自己昨夜写的句子:"艺术人生永不休",此刻在这琴房里,才算真正读懂了这七个字的分量。

此时又有几位老人陆续走进琴房,银发在晨光中闪着微光。他们熟稔地摆放乐谱,互相问候着"昨夜练到哪一段",那氛围像极了《西江月·老年大学情谊》里写的"鹤岗同窗欢聚,钢琴班内欢颜"。煜明注意到一位老奶奶正对着乐谱轻哼旋律,嘴角噙着笑,恰是"妪翁风采韵犹传,岁月峥嵘未减"的生动注脚。

青砚将洞箫递给一位擅长昆曲的老人,自己则在钢琴旁坐下:"今日不如合奏一曲《渔舟唱晚》?"老人们纷纷应和,陈老先生调整着座椅,手指在琴键上试音,那"指尖轻落华章"的姿态,竟比年轻人更多了几分从容。煜明站在窗边,看梧桐絮飘进琴房,落在老人的银发上、琴键的缝隙里,忽然觉得这世间最美的乐章,从来不是舞台上的炫技,而是此刻这些饱经岁月的指尖,在琴键上敲出的、带着烟火气的温柔。

第二章 谱中岁月,弦外知音

午后的雨来得缠绵,敲在琴房的青瓦上,如同为室内的琴声打着拍子。煜明帮老人们整理着堆积如山的乐谱,忽然在一本1970年代的《革命歌曲选》里发现了夹页——那是张泛黄的音乐会门票,日期是1978年,地点在鹤岗工人文化宫,正是文档中提到的"鹤岗同窗"年轻时的印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