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皮触手微凉,上面的墨纹却带着温热的气息。煜明小心翼翼地收好,只觉得这薄薄一张鱼皮,却承载着千钧的文化重量。此时,篝火旁的歌声又起,这次唱的是赫哲族的古老传说,歌声里有江水的呜咽,有渔人的艰辛,更有对未来的期盼。煜明望着隽明与族人谈笑的身影,忽然文思泉涌,取出纸笔,在词集的空白处写下一首《如梦令》:
“赫哲华裳争秀,
欢聚林间时候。
把盏笑谈中,
鱼肉飘香盈袖。
知否,知否,
此乐人间稀有。”
隽明凑过来看,笑着点头:“‘此乐人间稀有’,说得好!这人间至乐,不在庙堂之高,而在这江湖之远,在这一粥一饭、一笔一墨的烟火气里。”
第三章 斜阳渔歌:民俗画卷里的诗心
接下来的几日,煜明跟着隽明深入赫哲族的生活。清晨,他们一起去江上捕鱼,看晨曦洒在隽明蓝锦衣的肩头,像镀上了一层金边;午后,他们在林间席地而坐,隽明教煜明辨认赫哲族的图腾符号,煜明则给隽明讲中原诗词的格律韵味;傍晚,他们便坐在江畔,看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听归航的渔歌在江面上回荡。
一日,族里要处理新捕来的鲜鲤,男女老少齐上阵,江畔顿时热闹起来。煜明站在一旁,看女子们手法娴熟地刮鳞剖肚,男人们则将鱼晾在竹竿上,准备做成鱼干。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鱼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彩衣华饰的族人在光影里穿梭,笑语声此起彼伏。
隽明提着一桶清水走过,见煜明看得入神,便笑道:“要不要试试?”
煜明有些笨拙地拿起刀,学着旁边妇人的样子刮鳞,却差点伤了手。旁边的小姑娘咯咯直笑,跑过来递给他一块干净的布:“先生,我教你呀!刮鳞要顺着鱼鳞的方向,像这样……”
在小姑娘的指导下,煜明总算完成了一条鱼的处理,虽然手法生疏,却也乐得满头大汗。隽明递给他一杯江水,笑着说:“我们赫哲族,从生下来就跟鱼打交道,这剖鱼的手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呢。”
煜明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夕阳的金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满足而喜悦的神情。他忽然想起昨天隽明说的话:“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入血脉的生活。”此刻,这活色生香的江畔欢聚,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
他取出纸笔,想记录下这一幕,却觉得寻常的文字难以描摹其万一。沉吟片刻,一首《浣溪沙》跃然纸上:
“湖畔佳人着彩裳,
欢声笑语聚一堂。
鱼鲜料理韵飘香。
锦绣华衣添秀色,
自然美景映容光。
民俗画卷韵悠长。”
隽明接过来看,连连点头:“‘民俗画卷韵悠长’,先生真是道出了精髓。你看这江水,这鱼鲜,这华衣,还有这欢声笑语,合在一起,才是我们赫哲族最真实的模样。”
说着,他走到一块平整的沙滩上,以树枝为笔,以沙地为纸,开始书写。煜明凑近去看,只见他笔走龙蛇,写下的却是煜明刚才作的《浣溪沙》。沙地上的字迹随着江风轻轻拂动,仿佛随时会融入江水之中,却又在那一刻定格成永恒的风景。
“我们赫哲族没有太多成文的历史,”隽明放下树枝,望着奔流的江水,“我们的文化,都藏在这渔歌里,在这鱼皮上,在这一笔一划的书写中。我写书法,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我们赫哲族曾经这样活过,这样热爱过这片土地。”
煜明望着沙地上渐渐模糊的字迹,又看看隽明眼中坚定的光芒,忽然明白了“云麓词心录”的意义。他记录的不只是诗词歌赋,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即将消逝的文化记忆。而隽明,这位在江畔挥毫的赫哲族书法家,正是用他的方式,在时光的沙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史诗。
第四章 星子入怀:词心与江水共流长
离别的日子来得很快。那天清晨,江面上起了薄雾,像一层轻纱笼罩着乌苏里江。煜明收拾好行囊,来到江畔与隽明道别。
隽明早已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用鱼皮缝制的小囊,上面用墨线绣着煜明词作里的“云麓词心”四个字。“一点心意,先生莫嫌简陋。”
煜明接过鱼皮囊,触手温润,那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隽明的心意。他想起这几日的相处,从初逢时的惊艳,到相知后的默契,这段乌苏里江畔的情谊,早已像江水一样,融入了他的生命。
“隽明先生,”煜明声音有些哽咽,“此次相遇,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云麓词心录》里,一定会有属于您和赫哲族的篇章。”
隽明笑着拍拍他的肩:“先生肯为我们记录,是我们的福气。记住,无论走到哪里,乌苏里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这时,晨雾中传来族人的歌声,还是那首清越的渔歌,却比初见时多了几分不舍。几个昨夜一起学字的少年跑过来,手里捧着刚写好的字幅:“煜明先生,这是我们跟阿叔学的,送给你!”
字幅上的字迹还很稚嫩,却透着一股蓬勃的生气。煜明接过,只觉得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不仅是礼物,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嘱托。
登上渡船时,煜明回头望去,隽明和族人站在江滩上,蓝锦衣袂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淡墨山水画。乌苏里江在晨光中静静流淌,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渡船缓缓离岸,煜明拿出词集,在最后一页写下一首《西江月》:
“江畔赫哲欢聚,
乌苏鲜鲤盈香。
彩衣华饰映斜阳,
笑语欢声荡漾。
隽明采风临此,
同欢共赏鱼忙。
民风淳朴韵悠长,
此景堪书画上。”
写完,他抬起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江岸,仿佛还能看到隽明在青石板上挥毫的身影,还能闻到那弥漫在江风中的墨香与鱼鲜。他知道,这段乌苏里江的旅程,已经在他的词心里,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船行至江心,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河的星子。煜明将鱼皮囊贴身放好,只觉得那里面不仅装着“云麓词心”,更装着一段跨越民族的友情,一份对文化传承的敬意,以及一颗与江水共流长的词心。
《云麓词心录》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乌苏里江的墨色流光,将永远在这部书里,闪耀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