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三百零二章.轩窗清欢记
第一章 霜华初透轩窗影
深秋的云麓山,凉意已浸透了每一片叶隙。煜明抱着一摞新淘来的古籍,踩着满地碎金般的银杏叶往子谦的“听松小筑”走。昨夜一场薄霜,将世界敷上了一层晶莹的纱,连空气都透着清冽的甜。远远望见小筑的黛瓦上凝着白霜,像撒了把细盐,而临窗那株老柳,枝条上挂着的露珠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彩虹。
“煜明!快进来,刚煮了今年的新茶!”
子谦的声音从窗内飘出来,伴随着紫砂壶开盖时“噗”的一声轻响。煜明推开门,暖意裹着茶香扑面而来。小筑内收拾得雅致,临窗的花梨木书案上,铺着半干的宣纸,砚台里还留着隔夜的墨痕,几支狼毫笔斜插在笔筒里,笔杆上的墨渍深浅不一,透着常年使用的痕迹。
“你瞧这窗景,”子谦指着推开的半扇轩窗,“今早起来,见霜凝在柳丝上,风一吹,簌簌地落,倒像是谁在撒银珠子。我正想题几句诗,却觉得这‘银纱覆’的景致,非得配着暖室的灯光才更有味道。”
煜明走到窗前,果然见窗外的柳树、草丛都被薄霜覆盖,晨光穿过枝条,将霜花照得透明,仿佛整棵树都披了件银纱斗篷。而室内,一盏黄铜台灯散着柔和的光,灯罩边缘映出子谦忙碌沏茶的身影,与窗外的清寒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我倒是想起昨夜读《陶庵梦忆》,里面写‘霜天晓角’的意境,”煜明接过子谦递来的热茶,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不过此刻看你这轩窗,倒觉得‘一扇轩窗绘景长,树摇柳舞韵悠扬’更贴切。你看那柳枝,被风一吹,明明是秋意萧瑟,却舞出了别样的韵致。”
子谦击掌笑道:“好一个‘绘景长’!这轩窗可不就是天然的画框?春看柳芽新绿,夏观浓荫蔽日,秋赏霜华满枝,冬盼雪落无声,四季的景致都在这一扇窗里流转了。你再看那草——‘露凝霜落银纱覆,草溢香飘翠影彰’,霜落下来,草色反而更显青翠了,连香气都似乎被冻得更清澈了些。”
两人靠窗坐下,茶烟在眼前袅袅升起,模糊了窗外的霜景。煜明忽然想起自己昨夜睡前,在“云麓词心录”里记下的几句断想,此刻见了眼前情景,那些字句便有了着落。他从怀中取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提笔写道:
《清欢之境》
一扇轩窗绘景长,树摇柳舞韵悠扬。
露凝霜落银纱覆,草溢香飘翠影彰。
暖室黄灯驱冷意,清茶半盏伴书香。
心怡诗韵时光醉,独守安然岁月祥。
“‘暖室黄灯驱冷意’,”子谦凑过来看,轻声念道,“这‘驱’字用得妙。明明是室内外温差带来的感受,却像是灯光有了性情,主动将寒意隔绝在外。还有‘清茶半盏伴书香’,半盏茶,一卷书,这‘伴’字道出了清欢的真味——不是热闹的堆砌,而是恰到好处的陪伴。”
煜明搁下笔,望着灯影下的茶杯。茶汤呈琥珀色,几片茶叶在杯中舒展浮沉,热气氤氲而上,在冷意的室内形成一片朦胧的暖雾。确实,这“半盏”的意境,比“满杯”更添了几分含蓄——就像人生,太满则溢,半满才有余韵。
“你说,”煜明忽然开口,“古人讲‘清欢’,多半在山野林泉,为何我们此刻坐在室内,反而更觉清欢滋味?”
子谦为他续上热茶,杯壁上立刻凝起一层水珠:“因为这‘清欢’里有‘守’的意味。你看这窗外的霜华,虽美却寒,而室内的黄灯、清茶、书香,是我们主动营造的温暖角落。就像这‘心怡诗韵时光醉,独守安然岁月祥’,‘独守’不是孤独,而是在喧嚣中为自己守住一片安然的天地。”
窗外的风渐渐大了些,柳丝拂过窗棂,发出沙沙的轻响。煜明看着窗纸上晃动的树影,忽然觉得,这扇轩窗不仅框住了风景,更隔开了两个世界——窗外是时序流转的自然,窗内是心之所向的诗境。而他与子谦此刻的对坐,便是在这两个世界的交界处,拾取着属于他们的清欢。
第二章 灯影茶香诗心绕
入夜时分,云麓山被浓重的雾气笼罩。子谦小筑里的灯光,透过轩窗,在雾中晕开一圈柔和的光晕。煜明刚研好一砚新墨,准备临帖,却见子谦抱了坛桂花酒进来,坛口还沾着新鲜的花瓣。
“今夜雾大,不宜外出,正好温酒读诗。”子谦笑着摆上两个白瓷酒杯,“你瞧这雾气,把窗外的树影都揉碎了,倒像是谁在宣纸上泼了淡墨。”
煜明放下毛笔,走到窗前。果然,雾气像一层半透明的纱,将柳树的轮廓模糊成一团朦胧的墨色,只有偶尔被风吹动的枝条,才显出些许动态。室内的灯光映在窗玻璃上,与窗外的雾影重叠,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美感。
“‘树影轻摇入画窗,柳丝漫舞意飞扬’,”煜明轻声念道,“白天看树影是清晰的舞姿,夜里在雾中看,倒成了‘漫舞’的意态。你看那柳丝,被雾气濡湿,垂得更低了,风过时,真像是在雾气里飞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