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让他们意外的是,吴耀祖放弃了利润丰厚的房地产生意,转而收购电影院。

这实在令人松一口气。

李黄瓜听闻后对老部下周千和说道:“年轻人总爱追逐娱乐。电影行业热闹有趣,又有明星加持,特别是那些漂亮的女明星,年轻人涉足此领域也很正常。”

周千和是长实的资深元老,与盛颂声并称左右手。

李黄瓜的发家史始于港岛房地产。

上世纪60年代中,房地产市场低迷时,已积累财富的李黄瓜果断抄底,等待市场回暖后一举成名。

多年以来,盛颂声专注地产事务,周千和则负责股票交易,功不可没。

甚至周千和的儿子后来也成为长实的核心管理者。

听到老板如此评价,周千和点头回应:“吴耀祖财力惊人,背景不明。连李兆吉都栽在他手里,若他也投身地产,必定棘手。如今他进军电影业,对我们而言反而是好事。”

不仅是李黄瓜和李兆吉这样想,其他大亨亦持相同态度。

港岛大亨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且目光短浅,只顾本地利益。

现有对手虽是多年合作的老伙伴,却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然而若有外人觊觎这块“蛋糕”,情况或许不容乐观。

这些所谓的“朋友”,十有八九会联合起来,先狠狠打击一下这位外来者。

自80年代起,港岛便再未孕育出令人瞩目的财富神话。

勉强算得上的是刘栾雄,他硬是闯入了顶级富豪行列。

吴耀祖虽掌控巨额资金,却既未选择抄底房地产,也不涉足股市操控。

他将目光投向了电影行业。

黄瓜和伙伴们听闻后,先是松了口气,随即摇头感叹:“这小子可真是倒霉透顶。”

拍电影能赚几个钱?

在吴耀祖看来,拍电影实难获利。

他脑海中留存着众多大佬的记忆。

仅金融领域的,就有二十多位。

有人擅长对冲,有人精通价值投资,有人是短线高手,还有债券专家……

几乎涵盖了金融领域的所有类别。

这正是他在港岛及日本股市纵横捭阖的关键。

凭借先知记忆与顶尖大佬的集体智慧,投身金融事业无疑更有前景。

为何不成为华尔街的领军人物?

即便想涉足娱乐圈,也可作为投资人参与。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何必亲力亲为?

对此,吴耀祖并非没有思考过。

但金融依托于实体经济。

每个金融强国亦是实业大国,至少曾经如此。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其实体经济如今依然领跑全球,因此金融实力也居首。

那么,为何要舍本逐末,转而涉足电影业呢?

欧洲作为世界第二大金融市场,其坚实的实业基础支撑着这一地位。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实业强国,这里汇聚了众多资本与资源。

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大金融市场,尽管国土面积有限,但其作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

强大的实业根基才能孕育出强大的金融市场。

为何后世东国能同时掌控港股、深股和沪股三大股市?这两个市场的总市值甚至能在全球排名第二?

这一切源于2015年后,东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实体经济稳居全球第二。

然而,时光倒流至1983年,若不计港澳台地区,东国全年GDP仅800多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已达到3.3万亿美元,差距达40倍以上。日本虽国土狭小,但GDP高达1.1万亿美元,是东国的十几倍。即便如此,港岛去年GDP也有322亿美元,接近东国的三分之一。

但这样的规模能承载多大的金融市场?在这种体量下角逐金融霸主,吴耀祖认为无异于浪费才华。若是在2020年或2010年后,或许在严格监管下的东国和港岛才有机会。

但在1983年的当下,要成就金融巨擘,只能选择欧洲、美国或日本。可他身为地道东国人,血统与外貌昭然若揭。

妄图在美国华尔街称雄?别开玩笑了!那些航空母舰、FBI和CIA可不是摆设。白人和拉丁裔怎会容忍黄种人凌驾其上?

即便一心投入华尔街,最理想的结局也不过是财富累积到顶峰时锒铛入狱,公司被吞并,资产莫名蒸发……

投身伦敦金融城?

盎撒势力掌控下的人种命运如出一辙,结局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那么,去日本呢?

同样不行。

即便忽略两国间的恩怨,日本的金融市场本质上不过是美国的影子。

看似强大的日本经济,实则是被美国人养大的肥猪。

如今未被宰杀,是因为美国人尚有其他猎物,还不算饥肠辘辘。

一旦他们感到饥饿,或这头肥猪长大,日本的结局便注定是任人宰割。

在那里闯荡,与在美国纽约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在这个时代,一个日本人若想成为华尔街那样的金融巨头,通过金融手段影响世界,是不可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