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利的声音还在电话里说着那二十七家单位的分类情况,丁义珍一边听,一边在电脑上点开林耀东刚传来的加密文件夹。标题是“全球光电集成领域科研机构初步评估”,里面附了一份带评分的表格。
“先不说那几家名气大的。”丁义珍打断他,“把那些三年内有连续论文产出、手头有可转让专利、做过小批量验证的挑出来,其他的一律靠边站。”
周长利顿了下:“你是要实打实能落地的技术,不是来挂名撑场面的?”
“对。”丁义珍盯着屏幕,“咱们不搞‘院士工作站’那一套,谁能把工艺拿出来,谁才算数。”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周长利笑了:“你这标准比科技部评审还狠。”
“科技部评的是奖,我们拼的是命。”丁义珍说完,挂了电话。
他重新调出那份北欧研究所的资料。名字拗口,缩写一串字母,但近三年在硅基光子芯片上的六篇论文都被业内高频引用。最关键的是,他们去年公开了一种低温沉积封装技术,实验良率八十五以上,设备门槛却不高。
丁义珍打开文档,开始写交流函。没用政府公文格式,也没提什么战略合作,开头就是一句:“贵所关于低温沉积界面稳定性的研究,对我们当前传感器封装线的工艺优化有直接启发。”
写到一半,他删掉重来。太正式,像套话。
第二版开头改成:“我们试过三种替代方案,都没跑通。看到你们的数据,觉得或许可以换个思路——不知道能不能聊聊具体参数?”
这才像人说话。
他保存文件,标上“非正式技术探讨”,准备通过林耀东那边的渠道发出去。
林耀东进门时,手里拎着一个银色U盘,放在桌上推了过来。“技术风控团队做的初筛,按三项硬指标打了分,八家入围。北欧这家排第一,评分九十二。”
丁义珍插上U盘,扫了一眼报告。“资金链干净吗?有没有和‘科维联’类似的壳公司往来记录?”
“查了三个月流水,没有异常进出。但他们去年接了德国一家企业的咨询项目,合同里写了数据共享条款。”
丁义珍皱眉:“这种坑不能再踩。”
“我已经备注了。”林耀东指着报告末尾,“所有合作必须提前剥离知识产权风险,否则宁可不谈。”
丁义珍点头:“行。另外,别走官方渠道联系他们。咱们驻外科技参赞那边关系没搭上,临时出面反而惹人怀疑。”
林耀东早有准备:“甫光那边有个船员,以前在极地科考队干过,懂点材料学,常年跑北欧航线。可以用‘民间科技交流’名义,先带份样品过去,顺便探探口风。”
“样品?”丁义珍问。
“不是真给,是让他拍几张咱们现有封装线的照片,装作请教问题。对方要是愿意聊,自然会问细节。”
丁义珍笑了:“这招损的,我喜欢。就按这个路子走。”
林耀东记下要点,又提了一句:“不过人家之前拒了三家国内企业,理由都是‘合作方向不符’。”
“意思是不想当技术外包?”丁义珍靠在椅背上,“那就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来找人打工的,是想一起定标准。”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条原则:
1. 不签排他协议;
2. 核心参数双方共有;
3. 后续改进成果自动归属合作体。
“把这些写进意向书草案。”他说,“不逼人站队,但底线得划清楚。”
林耀东收好本子:“我今晚就让甫光安排船期,争取下周有人登门。”
正说着,周长利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台平板电脑。“产业基金预拨流程已经启动,第一批五千万,随时可动。但我得问一句——要是这些机构谈不下来呢?总不能全押一家。”
“当然不止一家。”丁义珍打开邮箱,把刚才写的交流函转发给他,“这只是第一个突破口。你手里的名单也别闲着,国内国外同步推进,每周汇报一次进展。”
周长利翻了翻邮件附件:“你这信写得跟技术论坛回帖似的。”
“就是要让人觉得,我们是干活的,不是画饼的。”丁义珍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把“北欧研究所”四个字圈起来,再画一条线连向“首条验证线搭建”。
“三个月。”他说,“不管中间换几道弯,这目标不能变。”
周长利点头:“那我这边马上成立对接专班,专人盯项目、专账管资金,绝不拖后腿。”
“还有件事。”丁义珍转身看着两人,“从今天起,所有科研合作项目,必须附两份材料——一份技术可替代性评估,说明万一断供怎么办;另一份是知识产权归属条款,明确谁研发、谁受益。”
林耀东问:“要不要报备上级?”
“不用。”丁义珍摇头,“先试行。这套办法跑通了,再推广。现在最怕的就是打着合作旗号,结果又被人牵着鼻子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