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京途无迹 购票记录藏诡谲
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会泽县公安局的窗玻璃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屋内,刑侦队的技术警员们围坐在电脑前,眼神紧紧地盯着屏幕,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屏幕上,“崔富田”三个字在搜索框中不断滚动,可结果却始终是零记录,这无情地宣告着,在全国铁路实名购票系统里,根本找不到崔富田前往北京的购票信息。
一位年轻的警员烦躁地扯了扯领口,将手中已经燃到尽头的烟蒂狠狠按进灰缸,烟灰缸里堆满了密密麻麻的烟蒂,像一座小山,见证着他们这段时间的焦虑与无奈。“从云南到北京,就算坐最慢的绿皮车,都得三天三夜,他到底是怎么去的?”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困惑和不解。
老队长皱着眉头,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角,发出“哒哒”的声响。他的目光扫过墙上巨大的地图,地图上,一条醒目的红线从会泽县蜿蜒至北京,那是阿秀所说的崔富田前往北京的路线。突然,老队长的手指停在了地图上另一条用铅笔轻轻勾勒出的痕迹上——那是从阿秀家到村口客运站的距离。他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仿佛在黑暗中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会不会是坐汽车?”老队长的声音打破了屋内的沉默,“去查查客运站的记录,还有周边所有可能的交通线索。”
第二天,雨虽然停了,但天空依然阴沉得可怕。民警们分散开来,在客运站附近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搜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希望却似乎越来越渺茫。就在大家有些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名民警在客运站旁的废品站里,发现了半张已经被撕碎的汽车票。
这半张车票已经被雨水浸泡得有些模糊,边缘也残缺不全,但上面的日期却依然清晰可辨——正是崔富田“离家”后的第三天。目的地栏的字迹更是模糊不清,只能隐约看出“昆明”两个字。这一发现,让民警们原本有些低落的情绪瞬间高涨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车票收好,迅速带回警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通过技术手段,他们成功还原了车票的部分信息,确定这确实是一张从会泽县开往昆明的汽车票。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崔富田去昆明做什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去北京?难道他的行程在昆明发生了变故?
带着这些疑问,民警们开始对崔富田在昆明的行踪展开调查。他们走访了昆明的各个汽车站、火车站、旅店,询问了无数的路人,但却一无所获。崔富田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在昆明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与此同时,另一组民警再次找到了阿秀,希望能从她口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面对民警的询问,阿秀依然表现得十分镇定,眼神中看不出丝毫慌乱。“他说在昆明转车去北京,”阿秀轻声说道,“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他没跟我说太多。”
“那他在昆明有没有给你打过电话?”民警紧追不舍。
阿秀摇了摇头:“没有,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接到过他的电话。我还以为他到了北京,工作太忙,没时间联系我。”
民警看着阿秀平静的表情,心中却充满了怀疑。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阿秀的说法漏洞百出,前后矛盾。但她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说法,这让整个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回到警局后,刑侦队召开了紧急会议,对目前掌握的线索进行梳理和分析。老队长看着面前的一堆资料,眉头紧锁:“阿秀的话不可信,崔富田的行踪充满了疑点。那张去昆明的车票,很可能是他失踪的关键线索。我们必须重新梳理他失踪前后的所有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于是,民警们再次回到案发地,对阿秀家周围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搜查。他们在阿秀家的院子里发现了一些新鲜的泥土痕迹,看起来像是有人最近在这里挖掘过什么。但经过仔细检查,却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在阿秀家的杂物间里,民警们找到了一个破旧的行李箱,箱子里装着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但却没有发现阿秀所说的那张北京火车站地图。这更加深了民警们对阿秀的怀疑。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疑点浮出水面。阿秀和崔富田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像她所说的那么和谐。有村民向民警反映,在崔富田失踪前,曾听到过从阿秀家传出的激烈争吵声。还有村民说,看到过阿秀和一个陌生男人走得很近,关系十分亲密。
这些新的线索,让民警们意识到,崔富田的失踪绝不是一起简单的失踪案,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而阿秀,很可能就是解开这个秘密的关键人物。但无论民警们如何询问,阿秀始终守口如瓶,不透露任何有用的信息。
案件的调查陷入了僵局,民警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知道,每一个案件都会有破绽,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就一定能找到真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