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后来又让他担任治书执法。民间多次出现诽谤和妖言,曹丕非常痛恨这些行为,一旦发现有人散布妖言,就立即处死,并且奖励告发的人。高柔上疏说:“现在对散布妖言的人一定要处死,而告发的人则会得到奖励。这不仅使犯错的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还会开启凶恶狡猾的人相互诬陷的风气,这实在不是减少奸邪和诉讼,治理国家的好方法。过去周公作诰,称赞殷商的祖宗,都不理会小人的怨言。汉文帝时,也废除了妖言诽谤的法令。我认为应该废除对妖言诽谤的惩罚和奖励告发的法律,以弘扬天子爱护百姓的仁德。”曹丕没有立即采纳他的建议,但诬告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曹丕下诏说:“敢以诽谤来告发别人的人,将以他所告发的罪名来处罚他。”于是这种现象就绝迹了。校事刘慈等人,在黄初初年几年之间,检举了上万件官民的罪行,高柔都请求审查这些罪行的真实性;对于那些犯了小错的人,不过罚些金子。四年,高柔被升为廷尉。
魏国初年,三公没有什么事做,也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疏说:“天地靠四季来完成万物的生长,君主靠辅佐来治理国家;商汤依靠伊尹的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凭借周公旦、召公奭的力量,到了汉初,萧何、曹参等人都是凭借元勋成为国家的心腹,这些都是贤明的君主在上面任用贤臣,贤能的宰相和良臣在下面辅佐君主的例子。现在公辅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百姓都仰望着他们,但把他们放在三公的位置上,却不让他们参与政务,于是他们各自休息,很少提出建议,这实在不是朝廷尊重和任用大臣的道理,也不是大臣们提出建议和反对错误意见的做法。过去,刑罚和政务有疑问,就在槐棘树下讨论。从今以后,朝政中有疑问和重大的刑狱案件,应该多向三公咨询。三公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见皇帝的日子,也可以特别邀请他们进来,讨论得失,充分了解情况,希望对皇帝的听政有所帮助,对国家的治理有所促进。”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帝因为过去的嫌隙,想违背法律杀掉治书执法鲍勋,但高柔坚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非常生气,于是召高柔到尚书台;派使者按照皇帝的旨意到廷尉处审查鲍勋,鲍勋死后才让高柔回到廷尉府。
明帝即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当时博士拿着经书,高柔上疏说:“我听说遵循道义,重视学问,是圣人的伟大教导;褒扬文化,崇尚儒学,是帝王的明智之举。过去汉末衰落,礼乐崩坏,英雄们争战不休,把战争当作主要任务,于是使儒林中的人才,被埋没而不为人知。太祖曹操兴起时,怜悯这种情况,在拨乱反正的时候,让郡县设立教学的官员。高祖曹丕即位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事业,复兴了太学,州里设立考试,于是天下的士人,又听到了学校的教育,亲身体验了祭祀的礼仪。陛下执政,遵循明智的哲理,广泛弘扬大政方针,光大先辈的事业,即使是夏启继承基业,周成王继承事业,也实在无法与陛下相比。
然而现在博士都是精通经典、品行端正的人,是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但他们的升迁却受到限制,时间不能太长,这恐怕不是推崇儒学,激励懒惰的人的好方法。孔子说‘推举善人,教育能力不足的人,就会受到鼓励’,所以楚国礼待申公,学者们精神振奋;汉朝尊崇卓茂,士大夫们竞相仰慕。我认为博士是道义的源泉,六经的宗主,应该根据他们的学问和品行的优劣,给予不按常规的职位。推崇儒家教育,以鼓励学者,对教化是非常重要的。”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百姓们劳苦不堪;大量采集美女,充实后宫;后宫的皇子接连夭折,继承人还没有生育出来。
高柔上疏说:“吴、蜀两国的敌人狡猾得很,他们正在暗中操练,准备动用武力,还没有打算投降。我们应该积蓄和培养将士,整治武器装备,以逸待劳。可是,最近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搞得上下不安。要是让吴、蜀两国知道了我们的虚实,他们联合起来,一起进攻,那可就麻烦了。过去,汉文帝爱惜十户人家的财产,不肯建造小的台子供自己娱乐;霍去病担心匈奴的祸害,连修缮住宅的事都顾不上。何况现在损失的不仅仅是百金的费用,所担忧的也不仅仅是北方的祸患啊!可以先把现有的宫殿修一下,满足朝会和宴会的仪式。请求停止建造宫殿,让工匠们都去种地。
等吴、蜀两国平定以后,再慢慢地建造宫殿。过去,轩辕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传位的时间很长;周朝有四十个姬姓的国家,享国的时间也很长。陛下聪明通达,穷尽了事物的本性,可是最近皇子却接连夭折,熊罴的吉兆也没有出现。群臣们的心里,没有不忧愁的。按《周礼》的规定,天子和后妃以下有百二十人,嫔妃的数目,已经够多了。我听说后宫的人数,或许还超过了这个数目,皇子不兴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我认为应该精心挑选淑媛,来补充内宫的数目,其余的全部送回家。而且要培养精力,保养精神,把安静作为宝贝。这样,子孙兴旺的吉兆,或许可以得到了。”皇帝回复说:“知道你忠诚老实,一心为朝廷着想,能够直言不讳。以后有什么意见,再告诉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