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23章 王昶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有人诋毁自己,应当退而反思自身。如果自己有值得诋毁的行为,那么别人的话就是对的;如果自己没有值得诋毁的行为,那么别人的话就是胡说八道。如果是对的,就不要怨恨别人;如果是胡说八道,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又何必报复呢?而且听到别人诋毁自己就生气的人,是讨厌听到难听的话加在自己身上,如果去报复,反而会让人更加诋毁自己,不如沉默而自我修养。俗话说:“抵御寒冷最好的办法是穿厚衣服,停止诽谤最好的办法是自我修养。”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如果和那些喜欢搬弄是非、凶险狡诈的人交往,即使是接近他们都不行,更何况和他们对抗呢?那危害就更大了。那些虚伪的人,说话不讲道理,做事不顾及自己的言行,他们很浮浅,比较容易识别;但世上的人却被他们迷惑,还不用他们的言行来检验他们。最近济阴的魏讽、山阳的曹伟,都因为邪恶而失败,迷惑了当世的人,挟持奸邪之人,煽动年轻人。虽然他们最终被处以极刑,成为明显的警戒,但他们所污染的人已经很多了。能不谨慎吗?

像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像伯夷、叔齐那样的人,甘愿在首阳山长期挨饿,安心在绵山赴火自焚,虽然可以激励贪婪的人,改变风俗,但圣人也不会这样做,我也不愿意这样做。现在你们的祖先世代都有官职,以仁义为名,以谨慎着称,在家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面努力学习。

我和当时的人一起做事,虽然出处不同,但各有可取之处。颍川的郭伯益,喜好通达,聪明又有知识。他为人不够宽宏大量,轻视权贵有余;遇到值得尊重的人,重视他如山;遇到不值得尊重的人,轻视他如草。我因为了解他而亲近他,但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北海的徐伟长,不追求名声,不追求不正当的利益,淡泊自守,只追求道义。他有所是非,就借助古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当时并不褒贬别人。

我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东平的刘公干,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忠诚有大节,但性格行为不够稳定,很少有所顾忌,得失可以相互补充。我喜爱他,尊重他,但不希望你们仰慕他。乐安的任昭先,淳朴笃实,遵循道义,内心聪敏,对外宽厚,谦逊恭敬,让贤推功,身处困境而不回避,怯懦却有义勇,在朝中忘记个人得失。我与他友好,希望你们效仿他。

如果把上述这些道理加以引申,触类旁通,你们大概可以理解其中的一点意思。在使用钱财时,要先考虑家族的利益;在施舍时,要优先帮助那些急需的人;在出入时,要关心那些年老的人;在讨论问题时,要避免贬低他人;在做官时,要崇尚忠诚和节操;在选择朋友时,要注重实际的品德;在处世时,要警惕骄傲和放纵;在贫穷和低贱时,要谨慎,不要悲伤;在进退时,要考虑是否合适;在做事时,要反复思考。做到这些,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青龙四年,皇帝下诏说:“想要得到有才智、有文章、谋虑深远、能够从远处看到近处、从模糊中看到清晰、筹划不落空、策略不徒劳、端庄谨慎、清静严肃、勤奋不懈、志向在公的人,不限年龄,不论贵贱,卿校以上的官员各举荐一人。”太尉司马懿推荐了王昶。正始年间,王昶转任徐州刺史,被封为武观亭侯,后升任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豫诸军事。王昶认为国家有固定的军队,但战争没有固定的胜利;地形有固定的险要,但防守没有固定的形式。现在驻扎在宛城,距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船只停在宣池,一旦有紧急情况,无法相互支援。于是他上表请求将治所迁至新野,在二州训练水军,广泛开垦农田,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懿在诛杀了曹爽之后,开始向大臣们询问治国的得失。王昶提出了五点治国策略:

第一,他主张要重视道德教育和学术研究,杜绝浮华之风,让国子监的学生进入太学深造,同时也要办好地方的学校。

第二,他主张要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就像是一把尺子,没有尺子就没办法准确地判断曲直,没有考核和升降制度,就不能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

第三,他主张让官员们长期担任职务,如果他们有政绩,就提升他们的职位,赐予他们爵位。

第四,他主张要精简官职,给予官员们足够的俸禄,用廉洁和羞耻心来激励他们,不要让他们和百姓争利。

第五,他主张要杜绝奢侈浪费,提倡节俭。要让衣服有明确的等级标志,上下有明确的秩序,储存粮食和布匹,让百姓回归朴素的生活。

皇帝下诏书表扬了王昶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制定百官考核制度。王昶认为,虽然唐虞时期有升降官员的制度,但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周朝的冢宰负责考核群吏的政绩并给予赏罚,但也没有具体的比较制度。由此可见,圣明的君主善于任用贤能之人,大致规定了升降官员的制度,把具体的事务交给高级官员去处理,而自己则总揽全局,所以官员的能力如何是可以知道的。他的主要观点就是这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