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聚集了淮南和淮北的郡县屯田的官兵十万余人,扬州新归附的能打仗的士兵四五万人,聚集了足够一年吃的粮食,关闭城门自守。他派遣长史吴纲带着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请求救援。(《世语》记载:黄初末年,吴人挖掘长沙王吴芮的坟墓,用那里的砖在临湘为孙坚修建庙宇。吴芮的容貌如生,衣服也没有腐朽。后来挖掘的人见到吴纲说:“你和长沙王吴芮长得很像,只是稍微矮一点。”吴纲惊讶地说:“他是我的祖先,你怎么会见到他?”那个人说出了原因,吴纲说:“重新安葬了吗?”回答说:“已经重新安葬了。”从吴芮去世到坟墓被挖掘,已经四百多年了,吴纲是吴芮的第十六世孙。)吴国人大喜,派遣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领三万军队,秘密地和文钦一起前来响应诸葛诞。他们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持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当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刚到达,指挥各军包围寿春,但还没有合围。唐咨、文钦等人从城东北,凭借山势,趁着险要,得以率领他们的军队突入城中。
六月,曹魏军队浩浩荡荡地向东攻打,大军行至一个叫项城的地方驻扎下来。此时,大将军司马师(即司马文王)亲自率领二十六万精兵抵达临淮前线指挥作战,把大本营扎在丘头,派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人从四面八方把敌军团团围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外面还挖了又深又陡的战壕,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牢牢控制住了战场局势。
为了防止敌军从外围偷袭解围,司马师又命令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挑选精兵组成快速反应部队,严密监视周边敌情。叛军文钦、司马敬等人多次试图突围,但都被守军迎头痛击赶回城内。东吴将领朱异带领大批援军前来接应诸葛诞,刚渡过黎浆水,州泰等人就立刻率兵迎战,每次都把吴军打得落花流水。东吴大将孙綝见朱异久攻不下,一怒之下竟把他杀了,然后打着增援的旗号往回跑。
城内粮食越来越少,援军又迟迟不到,叛军们心慌意乱。这时,诸葛诞的左膀右臂蒋班和焦彝突然弃暗投明,翻墙投降了司马师。《汉晋春秋》记载了他们劝降时的对峙场景:蒋班和焦彝苦口婆心地对诸葛诞说:“朱异带了那么多人马却不敢进攻,现在被孙綝杀了,东吴根本没真心救援的打算。咱们现在应该趁士气还稳着,集中所有力量猛攻其中一个点,就算不能全胜,至少也能保住咱们的性命。”文钦却反驳道:“东吴那么多年打北方都没输过,这次诸葛公带着十多万兵力投靠曹魏,我跟全端他们都是九死一生的处境,家里人都在东吴呢!孙綝再狗急跳墙,东吴主上和满朝文武能眼睁睁看着诸葛公被灭吗?再说曹魏年年打仗,军民都累得不行,现在他们已经打了一年,早就不堪重负了。说不定随时都会出乱子,咱们就快熬出头了!”两人争来争去,蒋班和焦彝越劝越觉得没希望,十一月的时候就带着人一块投降了。
第二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急眼了,带着叛军们没日没夜地造攻城武器,连着五六天猛攻南边的包围圈,想杀出一条血路。守军在高处用大石车、喷火装置迎头痛击,火箭把叛军的攻城器械烧得稀巴烂,箭矢和石头像暴雨一样砸下来。叛军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战壕都快被血水灌满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回城里。
城内粮食彻底耗尽,几万叛军只能出城投降。这下文钦坐不住了,他想把城里的北方人都赶出去,给东吴人腾粮食,诸葛诞偏不同意。两个人本来就有矛盾,这下彻底撕破脸。文钦一气之下找诸葛诞理论,结果被对方直接砍了。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当时带着兵在小城里,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赶紧带兵赶过去报仇,结果手下的士兵都不肯为他们卖命。兄弟俩无奈之下只能只身逃跑,翻墙投降了司马师。
司马师手下的军官都主张杀掉这两个小子,但司马师却说:“文钦罪大恶极,他的儿子确实该杀。不过这俩孩子是走投无路才来投降的,现在城还没攻下来,杀了他们只会让城里的叛军更死心塌地地抵抗!”于是他不仅赦免了文鸯和文虎,还让他们带着几百骑兵围着城转悠,对着城里喊话:“文钦的儿子都没被杀,你们还怕啥?!”又封文鸯和文虎当了将军,每人赏了个关内侯的爵位。
城里的叛军本就饥寒交迫,再加上听说投降的文鸯文虎没被杀,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唐咨、王祚这些叛将们无奈之下只能捆着自己出来投降。东吴那一万多人马的武器装备堆起来能埋座山。
诸葛诞眼看大势已去,慌慌张张骑马带着亲信从小城门冲出去,结果被司马胡奋的部队堵个正着,直接被砍了头,首级被送到洛阳示众,全家满门抄斩。诸葛诞手下的几百号士兵死活不肯投降,一个个昂首就戮,临死前还说:“能给诸葛公卖命,死而无憾!”连敌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干宝的《晋纪》里记载,这帮士兵被斩首的时候,杀一个就劝降一个,结果硬是一个都没投降,被当时人拿来跟田横五百壮士相提并论。东吴将领于诠也颇为硬气,他说:“咱们大丈夫受命于君主,带兵救人都没成功,要是再束手就擒,我可丢不起那人!”说完把盔甲一脱冲进敌阵,壮烈牺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