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里说:“陛下啊,从古到今,圣明的君主身边总会冒出坏人捣乱。就说唐尧那么圣明,朝廷里还有四个大坏蛋;周成王仁义贤德,也有四个诸侯国起兵造反;吕后把持朝政,吕氏家族就趁机篡权;汉昭帝年纪小,上官桀就图谋不轨。要不是大舜、周公、朱虚侯、博陆侯这些忠臣站出来,国家早就完蛋了。陛下您天生圣德,本来该好好治理天下,可偏偏碰上董卓带头捣乱,把京城搅得天翻地覆,曹操更是趁机作恶,独揽大权,皇后、太子都被他害死,天下百姓遭了大殃。陛下您也被迫流亡,受尽委屈。
左将军刘备,一直想着为朝廷出力,当初还和董承一起谋划着除掉曹操,可惜事情败露,曹操继续为非作歹。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朝廷再出大乱子。以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把土地分封给王室子弟,这才平定了吕氏之乱,奠定了太宗皇帝的基业。刘备也是汉室宗亲,一心为国家着想,自从曹操在汉中吃了败仗,天下英雄都盼着投奔刘备。可现在刘备名号不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这哪能镇得住国家,流传万世呢?我们在外带兵,和朝廷的联系也断了。以前河西太守梁统他们,在汉朝中兴的时候,因为隔着山河,互相没法照应,就推选窦融当元帅,最后立下大功,打败了隗嚣。现在国家的危难,比当年隗嚣作乱的时候还严重。曹操在外面吞并天下,在朝廷里残害忠良,朝廷随时都有危险,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力量保卫国家,想想就让人寒心。
所以我们按照旧例,封刘备为汉中王,拜为大司马,让他统帅六军,联合各路诸侯,消灭曹操这个逆贼。我们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这些地方作为封国,官职设置也按照汉初诸侯王的旧例。这种权宜之计,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们就算擅自做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大功告成,我们甘愿承担矫诏的罪名,就算死了也不后悔!”
写完奏章,众人在沔阳搭起祭坛,布置好军队,大臣们整齐列队。读完奏章后,众人郑重地把王冠戴在了刘备头上,刘备正式成了汉中王。
刘备拿下汉中后,心里想着要给朝廷一个交代,就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章,派人送给汉献帝。奏章里是这么说的:“陛下,我就是个普普通通有点本事的人,却承蒙您信任,当上了上将,还让我统帅三军,在外带兵打仗。可我没本事,到现在都没能把那帮坏人彻底消灭,也没把朝廷的秩序重新整顿好。这么长时间,让陛下您推行的教化没能发扬光大,天下也还乱糟糟的,没过上太平日子。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每天都愁得睡不着觉,脑袋疼得像要裂开一样。
您还记得吧,以前董卓第一个跳出来捣乱,从那以后,各路坏蛋在全国各地为非作歹,把老百姓害惨了。多亏陛下您德行高尚,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再加上各地忠义之士纷纷起兵讨伐,那些大坏蛋有的被正义之师消灭,有的被老天爷降下惩罚,一个个都完蛋了,天下的混乱局面也慢慢好转。可偏偏就剩下曹操这个大坏蛋,一直没被除掉。他胆大包天,竟敢独揽国家大权,在朝廷里胡作非为,想干啥就干啥。
我以前和车骑将军董承一起,商量着要把曹操这个祸害给收拾了。谁知道计划不够周密,事情泄露了,董承将军被曹操害死,我也被逼得四处逃亡,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没能把铲除曹操的忠义大事做成。这下可好,曹操更加肆无忌惮,坏事做尽,皇后和皇子都被他残忍杀害。后来我虽然也联合了一些人,一心想着跟曹操拼命,但实在是能力有限,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能把曹操打败。我常常担心自己哪天突然死了,却还没完成报答国家的重任,每天从早到晚,心里都充满了忧虑和恐惧。
现在我的手下大臣们都劝我说,以前《虞书》里就强调要把家族关系理顺,让贤能的人都出来帮忙,一起把国家治理好。五帝的时候,制度虽然有变化,但这个道理一直没变。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封了很多姬姓的诸侯,后来正是靠着晋国、郑国这些诸侯的帮忙,周朝才能安稳。汉高祖建立汉朝的时候,也把土地封给了自家子弟,后来这些刘姓诸侯一起出手,才把吕氏家族灭掉,保住了汉朝的江山。
可现在曹操这家伙,最讨厌正直的人,他手底下跟着干坏事的人多着呢。他心里藏着篡夺皇位的坏心思,这已经是明摆着的事儿了。现在刘氏宗族的力量太弱小,皇族的人也没什么实权。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觉得应该按照以前的老规矩,先给我一个大司马、汉中王的名号,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力量对抗曹操。
我自己也反复想过,陛下您对我恩重如山,我只在一方带兵,还没做出什么大的贡献,得到的已经够多了,实在不应该再接受这么高的职位,不然肯定会招来很多指责和非议。但大臣们都苦苦相劝,拿大义来压我。我静下心来又一想,曹操这个大坏蛋还没被除掉,国家的危难还没解除,祖宗的宗庙随时可能被毁掉,国家也快要保不住了,这都是我沉甸甸的责任啊!要是我顺应形势,接受这个名号,能让朝廷安定下来,就算赴汤蹈火,我也绝不推辞,哪还敢顾虑那么多,留下后悔呢?所以我只好听从大家的建议,接受了印玺,希望能借此重振国家的威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