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3章 刘禅传(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你想不想蜀国啊?” 刘禅大大咧咧地回答:“这儿挺好的,我不想蜀国。” 郤正听说了这件事,赶紧找到刘禅,偷偷跟他说:“下次要是再问你,你就哭着说‘我祖先的坟墓还在蜀地,我心里天天想着故乡,没有一天不难过’,说完再闭上眼睛,装得像一点。”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就照着郤正教的回答。司马昭一听,乐了:“你这话听着咋这么像郤正说的呢!” 刘禅一脸惊讶,脱口而出:“您说得太对了,就是他教我的!” 周围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刘禅一直活到泰始七年,最后在洛阳去世。《蜀记》里记载,他死后被追谥为思公,他的儿子刘恂继承了他的爵位。

后人对刘禅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刘禅任用诸葛亮这样的贤相时,还算是个能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可一旦被宦官迷惑,就成了昏庸无道的皇帝。就像俗话说的 “白色的丝线没有固定的颜色,染成啥样就是啥样”,刘禅就是这样,被谁影响,就会变成什么样,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按照古代的礼制,新国君继位,第二年才会改年号。可刘备去世的章武三年,刘禅一继位就把年号改成了建兴,这和古代的规矩不符,从道理上来说也不合适。还有,蜀国居然没有设置专门记录历史的史官,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没记载下来,连天灾异象也没人记录。诸葛亮虽然很会治理国家,但在这些方面,还是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不过,诸葛亮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掌权的十二年里,始终没有随意更改年号;虽然经常带兵打仗,但从不轻易颁布赦免令,这份坚持和原则,真是不简单!可惜,诸葛亮去世后,这些好的做法渐渐被荒废,蜀国的情况也越来越差,从这儿就能看出诸葛亮在与不在的差别有多大了。

《华阳国志》里还记载了一件事,有人觉得诸葛亮不轻易赦免犯人太苛刻了,诸葛亮却回答:“治理国家要靠大的德行,不能靠小恩小惠。所以匡衡、吴汉都不赞成随意赦免犯人。先帝也跟我说过,他和陈元方、郑康成交往时,听他们讲了很多治国的道理,可从来没人提到过赦免的事儿。你看看刘表、刘璋父子,年年都大赦天下,对治理国家有啥好处?” 裴松之觉得,“不随意赦免” 确实值得称赞,但对于 “不轻易改年号”,他不太认同。他说,像建武、建安这些年号,也都用了很久没改,也没听说被史书当作美谈,“用了十二年年号没改”,这有啥值得特别说的呢?说不定诸葛亮坚持不改年号,还有别的深意,只是后人没琢磨透罢了。而且诸葛亮去世后,延熙这个年号用了二十多年,说 “好的制度渐渐荒废”,好像也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