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的大儿子刘琦,打心眼里觉得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对他特别敬重。可刘表耳根子软,听了后妻的枕边风,一门心思偏爱小儿子刘琮,对刘琦越来越看不顺眼。刘琦心里直发慌,总琢磨着得找个办法保住自己,就好几次想找诸葛亮商量对策。可诸葛亮每次都躲躲闪闪,不愿多说。
有一回,刘琦拉着诸葛亮去自家后花园闲逛,俩人登上一座高楼,正喝着酒、聊着天呢,刘琦突然使了个眼色,让人把楼梯撤走。这下,楼上就他们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说话也不怕别人听见。刘琦赶紧凑过去,眼巴巴地问:“孔明先生,这会儿就咱俩,有啥话都能说,您快给我支支招吧!” 诸葛亮看他实在着急,就点拨道:“您没听说过吗?申生留在国内,最后招来杀身之祸;重耳逃到国外,反而平安无事。” 刘琦一下子就明白了,开始偷偷谋划离开的办法。
正巧,黄祖死了,刘琦抓住这个机会,申请到江夏当太守。没多久,刘表也去世了。刘琮听说曹操带兵打过来,吓得腿都软了,赶紧派人去投降。刘备当时在樊城,听到这个消息,顾不上多想,带着手下的人就往南跑。诸葛亮和徐庶也一路跟着。可曹操的追兵太猛,他们被打得大败。慌乱中,徐庶的老母亲还被曹军抓走了。
徐庶心急如焚,眼含热泪,指着自己的心口,对刘备说:“将军,我本来一心想跟您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就盼着能在这乱世里打出一片天。可现在老母亲被抓,我这心里乱成一团麻,实在没心思再帮您做事了,只能在这儿跟您道别了。” 说完,徐庶转身就投奔曹操去了。
这里得插一段徐庶的故事。徐庶原来叫徐福,出身普通人家,年轻的时候就爱行侠仗义,舞刀弄剑。中平末年,他为了给人报仇,把白灰抹在脸上,披头散发地逃跑,结果还是被官府抓住了。官吏把他绑在车柱子上,敲着鼓在集市上示众,问他叫啥,他愣是一句话不说。后来,还是他的兄弟们瞅准机会,把他救了出来。从那以后,徐庶就像变了个人,扔掉刀剑,穿上普通衣服,开始专心读书学习。
一开始,他去学堂,其他学生听说他以前是个 “混江湖” 的,都不愿跟他来往。徐庶也不气馁,每天早早起床,主动打扫卫生,别人还没想到的事,他都提前做好准备,一门心思钻研学问,把书中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慢慢地,他和同郡的石韬成了好朋友。初平年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徐庶就和石韬一起南下,跑到荆州避难。在荆州,他又和诸葛亮成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后来荆州归降曹操,诸葛亮跟着刘备离开,徐庶和石韬则去了北方。到了黄初年间,石韬做到了郡守、典农校尉的职位,徐庶也当上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过了几年,到了大和年间,诸葛亮带兵出陇右,听说徐庶和石韬在曹魏只做了这么小的官,忍不住感叹:“难道魏国真的人才多得用不完吗?为啥这两位有本事的人都得不到重用呢?” 又过了几年,徐庶因病去世,彭城还留着他的墓碑,一直到现在。
话说回来,刘备逃到夏口,已经是火烧眉毛、走投无路了。诸葛亮赶紧站出来,说:“情况太危急了!我得马上去找孙将军求救!” 当时,孙权带着大军驻扎在柴桑,正站在一旁,等着看这场争斗谁输谁赢。
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将军,如今天下大乱,您在江东起兵,占据一方;刘豫州(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兵买马,大家都想跟曹操争一争天下。现在曹操把那些大麻烦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又拿下荆州,威名传遍四海。刘豫州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才逃到这儿。我就直说了,您要是觉得能带着江东的人马和曹操对着干,那就早点跟他撕破脸;要是觉得打不过,为啥不放下武器,乖乖投降呢?可您现在表面上好像听曹操的,心里又犹豫不决,事情都这么紧急了还不做决定,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
孙权一听,反问:“照你这么说,那刘豫州咋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立刻挺直腰板,大声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都能为了道义,宁死不向刘邦低头,更何况刘豫州可是皇室后代,才华出众,天下的能人都仰慕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就算大事不成,那也是天意,他怎么可能甘心给曹操当手下呢!”
孙权一下子就被激怒了,猛地站起来,大声说:“我绝不能把江东这么大的地盘,还有十万大军,拱手让人!我主意定了!除了刘豫州,没人能和我一起对抗曹操!可他刚吃了败仗,真能扛得住曹操的进攻吗?”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刘豫州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现在逃回来的士兵,再加上关羽率领的一万精锐水军,还有刘琦在江夏的一万多士兵,加起来实力不容小觑。曹操的军队,从大老远赶来,早就疲惫不堪了。听说他们追击刘豫州的时候,轻骑兵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路,这就好比强弓射出的箭,飞到最后,连最薄的绸缎都穿不透,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了。兵法上就忌讳这样,说‘这样做肯定会折损大将’。而且北方人不习惯在水上打仗,荆州百姓投降曹操,也只是被他的兵势逼的,心里根本不服气。现在将军您要是能派猛将带着几万大军,和刘豫州联手,肯定能打败曹操!曹操一败,只能退回北方,到时候荆州和江东的势力就强大起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