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执法严格,可老百姓还是心悦诚服;他征用民力,让大家为国家出力,百姓也没有怨言。他带领军队出征的时候,士兵们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规矩,从不骚扰百姓。行军途中,不抢劫财物,就算是割草砍柴的士兵,也不会破坏百姓的庄稼,就像在国内一样秩序井然。他用兵的时候,驻扎下来就像大山一样稳固,进退又像风一样迅速。每次军队出征,天下都会为之震动,可蜀国的百姓却不会感到担忧。诸葛亮去世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蜀国的百姓还在歌颂怀念他,就像周朝的百姓怀念召公一样。孔子说过‘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治理一个国家’,这句话用在诸葛亮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那人又问:“诸葛亮刚开始出兵陇右的时候,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百姓纷纷响应。要是他当时快速进军,这三个郡说不定就归蜀国所有了。可他却不紧不慢,没有马上进攻。结果等曹魏的军队赶到陇右,三个郡又被收复了,诸葛亮也没立下什么功劳,白白错过了这个好机会,这是为什么呢?” 袁子解释说:“蜀国的军队虽然精锐,但优秀的将领太少。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也不清楚曹魏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所以心里有些疑虑,想先试探一下。而且,做大事的人不会只追求眼前的小功劳,这就是他没有急于进军的原因。”
那人接着问:“怎么知道他心里有疑虑呢?” 袁子说:“你看,诸葛亮刚开始出兵的时候,行军速度很慢,安营扎寨也非常谨慎,设置了好几重营垒。后来有地方投降了,他却没有马上进兵作战。诸葛亮勇敢而且善于指挥战斗,可三个郡响应了却不立刻接应,这就是他心存疑虑的证据。” 那人又问:“怎么知道他勇敢善战呢?” 袁子回答:“就说街亭之战吧,前锋部队被打得大败,诸葛亮的大营离得并不远,却没有立刻去救援;后来和曹魏的军队交锋,他也是不慌不忙地行军,这就足以证明他的胆识。诸葛亮行军,沉稳又坚毅。沉稳,就更容易根据情况做出调整;坚毅,就能够从容地决定是进是退。他法令严明,赏罚有信,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拼命,就算面临危险也毫不退缩,这就是他能打胜仗的原因。”
那人还说:“诸葛亮率领几万人的军队,他组织修建的工程,却能达到几十万人才能完成的效果,这太神奇了。而且他每到一个地方,修建的营垒、井灶、厕所、篱笆、防御工事,全都规规矩矩,符合标准。军队离开一个月后再回去看,还跟刚到的时候一样整齐。这么劳神费力,难道只是为了好看吗?” 袁子说:“蜀地的人性格比较轻率浮躁,所以诸葛亮才严格要求,让大家养成严谨稳重的作风。” 那人又问:“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袁子说:“诸葛亮注重实际效果,不追求表面的名声。他志向远大,考虑的都是长远的事情,不是那种只图眼前快速见效的人。”
那人又问:“诸葛亮喜欢修建官府、房舍、桥梁、道路,这些又不是什么紧急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袁子回答:“蜀国是个小国,贤能的人才不多,所以他想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国家的威严和形象。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时候,让荒地得到开垦,粮仓变得充实,武器装备精良,物资储备丰富。朝廷举行朝会的时候,不追求奢华;街上也看不到喝得醉醺醺的人。根基稳固了,其他方面自然就治理得好了。有了余力,再去处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这就是他成就功业的方法。”
那人说:“您对诸葛亮的评价,确实很有道理。可凭他的才华,为什么建立的功业却有限呢?” 袁子说:“诸葛亮是个注重根本的人,至于随机应变,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不会轻易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那人又问:“既然这样,您为什么还称赞他呢?” 袁子说:“这正是贤人的高明之处啊,怎么能要求一个人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呢?能够清楚自己的短处,并且不轻易去尝试,这是贤人的大智慧;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自然也就明白自己的长处了。那种事先预测却不准确的事情,诸葛亮是不会去做的,这就是我认可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