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常情,私怨难免会显露出来,恐怕您身边早就有人在汉中王跟前说您坏话了。一旦疑虑变成怨恨,爆发起来就像踩了机关一样快。现在您远在上庸,或许还能喘口气;可要是魏军打过来,您没了立足之地再回去,我实在替您担心。
从前微子离开殷商,智果脱离智族,都是为了躲避灾祸,他们都做得很果断。《国语》里记载,智宣子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智霄。” 宣子说:“智霄太凶狠。” 智果回应:“智霄的凶狠表现在脸上,智瑶比别人强的地方有五点,不如人的地方有一点。他胡须漂亮身材高大,射箭驾车力气大,技艺全面,能言善辩,坚毅果敢,可就是太不仁厚。用这五点优势欺压别人,再加上不仁厚,谁能容他?要是真立了智瑶,智家肯定会灭亡。” 宣子不听,智果就把自己的家族从智氏里分出来,改姓辅。后来智家被灭,就只剩辅果这一支了。
如今您抛了亲生父母去给别人当儿子,不合礼数;明知灾祸要来了还守着不走,不算聪明;看到正道不走反而心生怀疑,不符合道义。自称是大丈夫,却占了这三样,还有什么可尊贵的呢?
凭您的本事,要是归顺魏国,回去继承罗侯的爵位,不算背弃亲人;面朝北侍奉魏王,来整顿纲纪,不算抛弃旧主;就算有怒气也不闯祸,能躲过危难,不算白忙活。
现在魏文帝刚登基,正虚心纳贤,用恩德招纳远方的人。您要是能转身来归顺,不只是能和我一样受封三百户,继承罗侯爵位,还能被封到更大的地方当开国君主。
眼下魏军的金鼓声都快震响了,很快就要迁都到宛城、邓县;要是不把蜀、吴这两个敌人平定,军队是不会回去的。您该趁现在早点拿定主意。《易经》说‘见到大人物是有利的’,《诗经》说‘要为自己谋求幸福’,您赶紧行动吧,别像狐突那样到最后想开门都来不及了。
可刘封没听孟达的话。
没过多久,申仪背叛了刘封,刘封打了败仗,一路逃回成都。而申耽则投降了魏国,魏国给了他个怀集将军的名号,把他迁到南阳居住;申仪被任命为魏兴太守,还被封为员乡侯,驻守在洵口。
这里有段额外记载,申耽字义举,最初在西平、上庸一带聚集了几千户人家,后来和张鲁有来往,又派使者去拜见曹操,曹操给了他将军的名号,让他兼任上庸都尉。到建安末年,上庸郡被蜀军攻打,申耽就带着全郡向西归附了蜀国。黄初年间,申仪又回到魏国,朝廷下诏沿用他哥哥申耽过去的名号加封他,还任命他为魏兴太守,封为列侯。太和年间,申仪和孟达不和,多次上书说孟达对蜀国有二心,等孟达反叛时,申仪断绝了蜀地的通道,让蜀军的救兵没法到达。孟达死后,申仪到宛城拜见司马懿,司马懿劝他进京朝见。申仪到了京城,朝廷下诏改任他为楼船将军,待遇优厚。
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先是责备他欺凌孟达,又怪罪他不发兵救援关羽。诸葛亮担心刘封性格刚猛,等刘备去世后,新一代君主很难驾驭他,就劝刘备借着这个机会除掉刘封。于是刘备下令赐死刘封,让他自尽。刘封叹息着说:“我真后悔没听孟子度的话啊!” 刘备听说后,也为他流下了眼泪。孟达原本字子敬,因为要避讳刘备叔父刘敬的名字,才改了字。后来,刘封的儿子刘林担任牙门将,咸熙元年被迁移到河东;孟达的儿子孟兴担任议督军,同年被迁回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