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45章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章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一)

周群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巨继承了他的占候之术。

杜琼,字伯瑜,是蜀郡成都人。年轻时跟从任安学习,深入研究任安的学问。刘璋时期被征召为从事。刘备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任命杜琼为议曹从事。后主刘禅即位后,杜琼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后来升任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他为人沉静寡言,关起门来守住自己,不参与世事。蒋琬、费祎等人都很器重他。虽然学业精深,但他从不观察天文发表议论。后辈大儒谯周常常问他原因,杜琼回答说:“要明白这种学问很难,必须亲自观察,识别它的形态颜色,不能轻信别人。早晚辛苦劳累,然后才能懂得,又担心泄露出去,不如不知道,所以就不再观察了。” 谯周趁机问:“从前周徵君认为当涂高是指魏,这是什么意思呢?” 杜琼回答说:“魏,是宫殿大门两边高台的名称,正当道路而且高大,圣人是根据类似的事物来表达的。” 又问谯周:“难道还有什么奇怪的吗?” 谯周说:“不明白。” 杜琼又说:“古代称呼官职不说曹;从汉朝以来,称呼官职都要说曹,比如叫属曹、侍曹,这大概是天意吧。” 杜琼八十多岁,延熙十三年去世。他着有《韩诗章句》十多万字,不教给儿子们,他的谶纬之学没有继承人。

谯周根据杜琼的话,又触类旁通加以发挥:“《春秋传》记载晋穆侯给太子取名叫仇,弟弟叫成师。师服说:‘国君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真奇怪啊!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仇,弟弟叫成师,这开始预示着祸乱了,哥哥恐怕要被取代吧?’后来果然像师服说的那样。到汉灵帝给两个儿子取名史侯、董侯,后来都被立为皇帝,之后又都被降为诸侯,和师服说的情况相似。先主名备,意思是‘具备’,后主名禅,意思是‘传授’,这好像是说刘家的天下已经具备了,应当传授给别人了;这意思比穆侯、灵帝给儿子取名更明显。” 后来宦官黄皓在朝廷内弄权,景耀五年,皇宫里的大树无故自己折断,谯周对此深感忧虑,又没人可以说,就在柱子上写道:“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意思是曹代表众多,魏代表广大,众多而且广大,天下将会归为一统。具备了又传授出去,还怎么再恢复呢?蜀国灭亡后,人们都认为谯周的话应验了。谯周说:“这虽然是我自己推究出来的,但也是有依据的,是从杜君的话引申扩展而来的,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灵感和超常的见解。”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他曾拜刘熙为师,精通郑氏之学,研究《易经》《尚书》《三礼》《毛诗》《论语》等典籍。建安年间,许慈和许靖等人一起从交州进入蜀地。

当时还有个魏郡人叫胡潜,字公兴,不清楚他为什么会在益州。胡潜的学问虽然不算广博,但却才华出众、记忆力超强,关于祖宗传下来的典章制度、丧葬礼仪以及五服的规定,他都了如指掌,随便抬手比划就能说个明白。

刘备平定蜀地后,因为之前经历了长期战乱,学术事业衰败荒废,于是就召集典籍,筛选整理各种学说,许慈和胡潜都被任命为学士,和孟光、来敏等人一起掌管古代文献。

那时候各项事务都处于初创阶段,动不动就会有各种疑难争议。许慈和胡潜却互生嫌隙,相互攻击,常常恶语相向,争执时情绪激动,声色俱厉。两人连书籍都不肯互通有无,还时常动手打斗,用武力相互威胁(“攇” 读虚晚反)。他们抬高自己、嫉妒别人的程度,都到了这种地步。

刘备对他们这种样子感到惋惜,于是趁着百官大会的时候,让艺人假扮成他们两人的样子,模仿他们争吵打斗的情景。酒喝到兴头上,音乐响起,艺人们就开始表演嬉闹。表演刚开始还是用言辞相互诘难,到最后竟然用刀杖相互攻击,刘备想用这种方式来感化他们。

胡潜去世得比较早,许慈在后主时期逐渐升迁到大长秋,后来去世了(孙盛说:蜀地人才较少,所以许慈、胡潜等人都被记载下来)。许慈的儿子许勋继承了他的学业,后来也成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