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渐西斜,李大庆一路小跑着来到李秀家的院子。
他那脸上就像开了花似的,喜气洋洋的劲儿怎么都藏不住。
刚一进门,就像个大喇叭似的嚷嚷起来:“李秀,李秀,您猜怎么着?今天这一天,就招来了七百七十三口人呢,好家伙,那村口都快被人给挤满了,都快没地儿站!这里面能下地干活的壮年男丁就有三百四十八个,能操持家务干活的婆娘有四百一十六个,还有五十一个老人家和七十个半大孩子呢。”
李秀正悠哉游哉地坐在院里的石凳上,慢悠悠地喝着茶。
听到这个数字,他那眼皮就轻轻抬了抬,然后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嗯,不错,比我之前预想的速度还要快些。这人啊,自然是越多越好喽。”
李大庆缓了口气,掰着手指头接着汇报:“李秀,木料和石料我都已经订好了,咱们这附近村子的存货,都快被咱们给买光了。工匠也都找齐了,正带着人没日没夜地盖新房。粮食也从县里拉回来好几大车,都堆满了两个新仓库了,这些粮食,足够全村人吃一年的啦。肉也准备了不少,吴嫂子带着村里的婆娘们腌了好几十个大瓮。还有那护卫队,招募的告示刚一贴出去,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就跟疯了似的,争着抢着报名,都想着能吃上这碗安稳饭。”
李秀放下茶杯,神色变得认真起来:“族长,这护卫队的兵员,你可得亲自把关,标准可不能降低。身高至少得五尺八寸,要那种膀大腰圆的,身体得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的。要是有点力气或者练过几天功夫的,那就优先考虑。年纪可不能太大,三十五岁就是极限了。最最重要的一点,这人得老实本分,脑子还得灵活,得知道听从命令行事。”
“李秀,您就放心吧,我肯定亲自盯着!”李大庆赶忙点头答应。然后又小心翼翼地问道:“那明天咱们还继续招流民不?”
“招啊,当然要招,敞开了招,能来多少咱们就收多少!”李秀站起身来,目光投向远处夕阳映照下连绵起伏的青山轮廓,像是在谋划着什么大计划。
“这人多了,地也得跟上啊。山坡上也不能闲着,都给我修成梯田,全都种上粮食。”
李大庆一听,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十分为难的神色:“李秀,这…咱们的地已经不少了啊。再开五百亩的话,那可真的要往深山里去了,那地方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啊,不好弄呢。”
“硬骨头也得啃!”李秀转过身来,语气坚定得就像铁板一块,“粮仓也得再加盖几座。村里所有的作坊,全部都给我扩大一倍规模,尤其是打铁铺和木工坊,农具、家具,还有…兵器,都得加紧制造出来!”
李秀心里可是有着一盘大棋。
他想着这村子要发展壮大,人多是基础。
有了人,就有了劳动力。
这粮食得充足,房子得够住,护卫队得强壮。
而这新开垦的地,虽然困难重重,但那是长远发展的保障。
那些深山里的土地,虽然像硬骨头,可一旦开垦出来种上粮食,那以后村里就不愁吃穿了。
再说这作坊扩大规模,打铁铺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农具,那地里的收成说不定还能提高。
打造出兵器,护卫队的装备也能更精良。
木工坊做出更多的家具,村民们的生活也能更舒适。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小山村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否则朝廷大军来犯,怎么抵抗?
李大庆虽然觉得任务艰巨,但看着李秀那坚定的眼神,他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事情都办好。
他知道,在李秀的带领下,小山村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李大庆赶忙从身上摸出那个随身带着的小本子,然后拿起炭笔,就像一阵风似的快速记着。
李秀稍微停了那么一下,紧接着又补充说道:“还有,那些给咱们送木材的村子,你去跟他们讲,不管有多少木料,咱们都照单全收。价钱嘛,好商量得很,让他们用劲儿地砍,砍得越多越好,然后都存起来,可别客气!”
李大庆瞧着李秀那不容置疑的样子,就像小鸡啄米似的一个劲儿点头,额头上都开始冒汗珠子了:“行,行,我这就去传达安排!”
……
眨眼间,七天就过去了。
小山村的西侧,以前只是简单弄平整了的练武场,现在那规模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扩大了好几倍。
那黄土地被人们踩得结结实实的,就像一块坚硬的大板子。
一千名新招来的护卫队员,按照个子高矮,整整齐齐地排成了十个方阵,就像十块严严实实的砖头一样,笔挺地站在场子中间。
这些人大多数都穿着刚发下来的粗布短打衣服。
这衣服的料子虽然普普通通的,但是洗得干干净净的,一个个都把腰板挺得像旗杆似的,脸上带着新兵那种特有的紧张和期待的神情。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就像给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地上投下一片片规规矩矩的影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