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夺魁的是个年轻小伙,他做的糖龙并不起眼,却是用三种不同的糖液分层熬制,龙身里藏着细小的糖心。"我娘总咳嗽,"他声音有些发颤,"我在糖心里加了川贝粉,想着要是能做成糖龙,她或许会愿意吃。"
颁奖时,李爷爷把刻着"巧夺天工"的木牌递给他,眼眶有些发红:"手艺好不算真本事,心里装着人才是。"
四、新火相传
大赛过后,糖龙的名气越发响亮。有人骑着马从州府来,说要把糖龙技艺写进地方志;有戏班班主找上门,想合作编排一出《糖龙记》的新戏;甚至连海外来的商人都来了,比划着说要把糖龙卖到南洋去。
阿竹他们却没被这些热闹冲昏头。某天夜里,三人坐在溪边清点学员名册,发现光镇上就有两百多人在学做糖龙,更别说周边城镇的了。"光教手艺不够,"风痕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得让大家明白,糖龙不只是个玩意儿。"
他们开始在课堂上加了堂"文化课"。温如霜讲古籍里的龙文化,说龙如何行云布雨,如何象征祥瑞;阿竹讲制作时的忌讳,比如熬糖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风痕则教大家辨认那些有特殊功效的草药,哪些能安神,哪些能清热。
有个曾质疑过他们的老匠人,听完课后红着脸来道歉:"以前总觉得你们瞎折腾,现在才明白,你们是把老祖宗的东西盘活了。"他后来做的糖龙,龙腹里总藏着一颗枸杞糖心,说要让吃的人都健健康康。
这天傍晚,阿竹站在山坡上,看着夕阳下的双生谷。溪边的晒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糖龙,有的衔着宝珠,有的缠着祥云,有的身上还趴着几只糖做的小鲤鱼。远处的镇上,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大概是又在抢着要糖龙吃。
风痕和温如霜走过来,手里拿着新画的图谱,上面的糖龙长着翅膀,正飞向月亮。"有个孩子说,龙应该能飞到天上去。"温如霜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星光。
阿竹忽然想起第一次做出糖龙的那天,也是这样的傍晚,糖龙在手里微微发烫,仿佛有心跳。原来有些东西从来不会老去,只要有人愿意为它添薪加火,就能在时光里,一直一直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