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幻言 > 逸霄 > 第568集:标准升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修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两个月后,当第一版修订稿出来时,分歧就来了。温如霜在“花纹适配”章节里加了近百条细节,比如“在中东地区,糖龙的眼睛不可用蓝色,需用黑色或棕色”“在非洲部分部落,避免用三角形作为糖龙的鳞片,象征不吉利”,可风痕看完却皱了眉:“规范太厚了,学员记不住,数字设备的存储也有限。不如把核心禁忌单列,详细建议做成附录,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

“核心禁忌怎么定?”温如霜把笔往桌上一放,“在中东,蓝色眼睛是禁忌;在欧洲,蓝色又象征高贵。你说哪个是核心?这些细节要是省了,下次可能就不是学员不来上课,而是直接砸了分校的招牌。”

两人吵到半夜,最后风痕妥协了。他重新优化了数字设备的存储模块,把“文化适配表”分成了“核心禁忌”和“推荐适配”两部分,核心禁忌用红色标注,打开设备就能看到;推荐适配则做成可下载的文档,学员根据需求选择。“其实我也懂你的意思。”风痕揉了揉眉心,“上次巴黎分校因为‘熬糖’的翻译错了,有个老学员熬糊了三锅糖,最后气得退了学。技术要是不跟着文化走,再先进也没用。”

温如霜的心软了下来,她递过去一杯热姜茶:“明天我跟你去实验室,看看那个稳压模块。吉隆坡分校的老师说,当地电压波动大,之前的设备总在熬糖最关键的时候关机,学员都有心理阴影了。”

第二天在实验室,风痕给她演示了新做的稳压电路。他把电压调到240V,远超欧洲标准,可熬糖炉的显示屏依旧稳定在118℃。“我加了过压保护,就算电压突然飙升,也能保持温度稳定。”他指着炉身上的接口,“还有这个多规格插头,能适配全球大部分插座,不用学员再自己买转换器。”

温如霜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三年前他们第一次做数字教学设备时的场景。那时候风痕为了做一个熬糖温度的预警功能,在实验室熬了两个通宵,最后抱着设备跑到工坊,跟老匠人请教“什么时候的糖浆才算‘挂旗’”。如今,这个曾经连龙纹都认不全的技术宅,已经能说出“毛利语的糖龙注释要加在‘制作流程’前面”。

修订稿完成后,他们没有立刻提交给国际非遗组织,而是先送到了所有海外分校测试。悉尼分校的老师反馈,毛利语界面的“塑形手法”翻译得太专业,学员看不懂,温如霜就找译员改成了更通俗的说法;纽约分校的学员说,希望多语言界面能加手语视频,方便听障学员学习,风痕就联系了手语老师,录制了全套操作视频。

三个月后,当最终版《糖龙制作技术规范》送到国际非遗组织时,负责评审的埃琳娜女士特意飞到了双生谷。在糖龙工坊里,温如霜现场演示了如何根据不同国家调整糖龙花纹——给埃琳娜做的糖龙,她加了欧洲传统的卷草纹,却避开了象征死亡的黑色;给旁边的日本学员做的糖龙,则用了樱花纹,花瓣数选了单数。

“这些细节,在其他非遗技艺的规范里很少见。”埃琳娜拿着规范手册,翻到“文化适配表”那一页,“很多时候,非遗走不出去,不是因为技艺不好,是因为不懂当地的文化。你们把这些写进规范,等于给糖龙安了一双能走遍世界的脚。”

风痕则展示了数字设备的多语言界面和稳压功能。他把设备调到法语,界面立刻切换,连“熬糖时的搅拌方向”都有详细的动画演示;他又模拟了电压波动,可熬糖炉依旧稳定运行。“我们做的不是冰冷的标准,是能跟着人走的规范。”风痕说,“比如这个手语视频,就是纽约分校的听障学员提的建议。传承要是落下一个人,就不算真正的传承。”

埃琳娜看完,在评审表上写下了“通过”。她告诉温如霜和风痕,这份规范将被纳入《国际非遗技艺交流手册》,成为跨国传承的通用指南。“以后其他非遗技艺要走出去,你们的糖龙规范,就是最好的参考。”

那天晚上,双生谷的糖龙工坊里亮着灯。温如霜和风痕坐在桌边,翻着海外分校发来的消息——吉隆坡分校用螺旋纹做的糖龙,成了当地华人社团的吉祥物;巴黎分校的听障学员,用手语视频学会了制作糖龙,还在当地的非遗展上拿了奖;悉尼分校的毛利族学员,把大象纹的糖龙送给了部落首领,首领说“这是不同文化的握手”。

风痕指着电脑上的规范文档,突然笑了:“你还记得最开始,我们就想补几个字吗?现在倒好,成了一本‘糖龙百科’。”

温如霜也笑了,她拿起一块刚做好的糖龙,咬了一口,甜意里带着点焦糖的香。“其实不管规范有多厚,核心还是那四个字——‘传承’和‘尊重’。”她望着窗外的星空,“以后会有更多人带着糖龙走出去,也许他们会在规范的基础上,做出更有当地特色的糖龙。可只要他们记得,做糖龙之前要先懂当地的文化,要让技术为传承服务,我们的事就没白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