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尾,李松年问师傅:“为什么要这么较真?不就是个摆件吗?”师傅摸着窑壁说:“糖龙是咱们的手艺,也是买主的信任。人家花了钱,买的是‘真’——真手艺,真心意。咱们辨的不是假货,是守住这份真。”
温如霜写完最后一句,读给李松年听。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那只小铜印,眼眶有点红:“就是这个意思。我现在给藏品盖印,还是会想起师傅的话——每一个印,都是给藏家的‘定心丸’。”
三天后,“糖龙大师系列”官方小程序更新了。
藏家们打开小程序,首先看到的是温如霜的新故事,标题下面跟着一行小字:“读完故事,点击这里验证您的藏品真伪”。点进验证页面,界面很简洁——一个大大的“扫码验证”按钮,下面有行提示:“找不到龙印?看这里——李松年大师教你认龙印位置:糖龙尾椎第三片鳞下方,方印边长3毫米,篆字‘松年’左窄右宽。”
陈老第一个尝试验证。他打开自己的正版藏品,找到龙尾的“松年印”,用小程序扫码。三秒钟后,屏幕上弹出一张绿色的“防伪报告”:
“恭喜!您的藏品为第二代‘糖龙大师系列’正版藏品。
1. 龙印比对:与李松年大师2024年5月烧制的印章数据完全一致,刻痕细节匹配度100%;
2. 釉色比对:符合1320℃窑火标准,釉面银星点数量≥15个/平方厘米,符合大师标注;
3. 匠人档案:该藏品由李松年大师亲自监烧,烧制时间2024年5月18日14:30-次日2:30,釉料配比为天青釉70%、高岭土20%、石英砂10%。”
陈老看着报告,激动地在藏家群里发了截图:“太好了!我这藏品是真的!你们快试试,还能看到李师傅烧窑的时间,太用心了!”
小王也跟着验证,他之前在闲鱼上差点买了仿品,现在特意找了张仿品图片上传。系统立刻弹出红色提示:“疑似仿品,请谨慎购买!理由:1. 龙印无‘松年’篆字细节,刻痕匹配度仅30%;2. 釉色无银星点,不符合李松年大师标注;3. 无对应匠人烧制档案,建议联系官方举报。”
小王把提示截图发到群里,附言:“大家别贪便宜买低价货!仿品一验就现形,咱们要支持正版,也是支持李师傅的手艺!”
更让藏家们觉得贴心的是温如霜的故事。有个刚入坑的年轻藏家在群里说:“我之前根本不知道龙印还有讲究,读了李师傅的故事才知道,原来每一道刻痕都是心意。现在我看自己的糖龙,觉得特别不一样——这不仅是个藏品,还是李师傅手把手传下来的手艺。”
上线第一天,官方小程序的验证次数就突破了五万次,举报仿品的信息有两百多条。风痕和技术团队根据举报信息,整理出仿品的主要流通渠道,联合平台做了下架处理。而温如霜的故事,被藏家们转发到了各个非遗爱好者社群,有人评论:“原来防伪也能这么有温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是老匠人的心里话。”
一周后,李松年邀请风痕和温如霜去窑厂,说有东西要给他们看。
两人赶到时,窑厂的门刚打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李松年从窑里捧出一只新的糖龙摆件,青蓝釉色里,龙尾的“松年印”旁边,多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标识——正是区块链“龙印”的简化图案。
“这是我新烧的‘防伪纪念款’,”李松年把摆件递给他们,“每一只都有区块链龙印和我的实体印,藏家拿到手,既能摸到我的手艺,又能查到数字上的真凭实据。我师傅要是还在,肯定会说,这是把老手艺和新东西,拧成了一股绳。”
风痕接过摆件,指尖碰到釉面的银星点,忽然觉得很踏实。他看了一眼温如霜,两人都笑了——技术的区块链,匠人的故事,藏家的信任,这三样东西凑在一起,才是“糖龙”真正的防伪盾。
温如霜掏出手机,给摆件拍了张照,准备写新的匠人故事。她想好了标题,就叫《龙印:一摸一验,都是传承》。故事里,她会写李松年烧这只纪念款时,特意多烧了半小时,让釉色里的银星点更明显;会写风痕为了让老年藏家方便验证,把小程序的字体调大了一号;会写藏家们拿着纪念款,在社群里晒自己的“双印认证”。
她忽然明白,所谓的防伪,从来不是和假货对抗,而是和一群人一起,守护那些值得被珍视的东西——老匠人的手艺,藏家的信任,还有非遗传承里那股“较真”的劲儿。就像李松年说的,真糖龙的爪尖有三道细纹,少一道都不行;真传承的心里有三份诚意,少一份也不行。
风痕看着窑厂外的夕阳,把纪念款摆件举起来。阳光透过釉面,在地上投出一道小小的龙影,龙尾的印子清晰可见——那是区块链的代码,也是老匠人的指纹,更是一群人用初心刻下的,关于“真”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