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特意录了段“拜师礼规矩”的视频,从箱子里翻出个旧布包:“这里面是我当年的拜师礼——编了三个月的竹篮,拆了又编,最后选了最结实的一块篾子;师父回我的礼,是这把竹刀,他说‘刀要快,心要细,才能编出好东西’。”
温如霜在虚拟工坊里搭了个“云拜师堂”,加了“手作礼上传区”。消息刚发出去,上传区就挤满了作品:有编得歪歪扭扭的竹篮,有刻着名字的竹牌,还有用竹篾编的小生肖——每个作品下面,都带着用户的话。
“小竹匠”是第一个预约的。拜师那天,他早早守在屏幕前,手里举着竹蜻蜓,镜头里能看到他紧张得发红的耳朵。“阿婆好!”孩子把竹蜻蜓凑到镜头前,“这是我编的第五十个,之前的要么断了,要么歪了——我想跟您学编竹篮,以后编个大的给爷爷装草药。”
竹阿婆看着屏幕里的竹蜻蜓,指腹轻轻蹭过手机屏:“娃子,你这竹蜻蜓的翅膀编得匀,看得出来用心了。”她从旁边拿过个小竹盒,打开是一把迷你竹刀和一块新竹篾,“这是阿婆给你的回礼——竹刀要每天磨,竹篾要泡软了再编,别怕断,断一次就长一次本事。”
“谢谢阿婆!”“小竹匠”激动得差点把手机碰掉,“我明天就去砍竹子,磨竹刀!”
这场拜师礼被录下来,转发到各个社群。有个叫“糖糖”的女孩,看了视频后上传了自己编的竹篮——篮底歪了,还断了两根篾,她在备注里写:“我编坏了三十个,才编出这个能立住的。阿婆说编坏上百根篾子才叫学手艺,我还得练。”
竹阿婆看到后,特意给她加了场“单独拜师礼”,教她编竹编小糖盒:“娃子,你喜欢糖,就编个糖盒,以后把甜的都装进去。编竹编和装糖一样,都要用心,才不会漏。”
让温如霜意外的是,“云拜师”还牵出了一段老故事。有位叫“老林”的用户,上传了个旧竹篮,篮身上有五道明显的“记忆纹”,备注写:“这是我母亲当年给竹阿婆递的拜师礼,母亲走了十年,我一直留着。现在想替她,再给阿婆行次礼。”
竹阿婆看到竹篮时,突然红了眼睛:“这是秀儿编的!当年她十五岁,编这个篮子时断了八根篾子,哭着说要放弃,我跟她说‘再编一次,这次一定成’——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这篮子还在。”
拜师那天,老林拿着竹篮对着屏幕鞠躬:“阿婆,我母亲总说,是您教会她‘不怕错’。后来她教我编竹编,也让我收着断篾——现在我想替她,再听您讲一次怎么接篾。”
竹阿婆擦了擦眼泪,从工坊里拿出根断篾:“秀儿当年最喜欢这根,说断口像月牙。”她把断篾举到镜头前,“老林,你告诉娃子们,断篾不是废物,是手艺的记号——记牢了错,才能编出对的东西。”
这场拜师礼,让虚拟工坊里多了个“师徒墙”——上面贴着每对师徒的合影,屏幕里的老人握着竹刀,屏幕外的徒弟举着手作礼,阳光从两边照过来,连在一起像道暖桥。
第三章 纹样里的乡
“真实纠错模式”和“云拜师”火了之后,后台的留言渐渐多了些特别的需求。有个叫“阿侨”的用户,留言写:“我在加拿大定居,女儿从来没见过中国的竹编。能不能让虚拟竹篾上,编出我老家的‘水波纹’?我想让她知道,妈妈小时候,就是用编着水波纹的竹篮,去河边洗衣服的。”
温如霜看着留言,指尖又捻起那片竹篾——忽然想起之前做“声音视觉符号”时,用户想把方言变成纹样。原来手艺里的乡愁,不只是声音,还有那些藏在纹样里的记忆:水波纹里的河、回纹里的巷子、缠枝纹里的院子。
她翻出之前收集的竹编纹样资料:四川的回纹像老巷的转角,福建的缠枝纹像外婆家的葡萄架,浙江的水波纹像村口的河。每种纹样背后,都拴着一个地方的故事。
“我们做个‘家乡纹样工坊’吧。”温如霜跟风痕说,“让用户上传家乡纹样,系统生成对应的虚拟竹篾,编的时候还能加家乡的声音——比如水波纹配流水声,回纹配巷子里的叫卖声。”
风痕找了位研究竹编纹样的老教授,把纹样拆解成基础线条:水波纹是连续的“S”形,回纹是方形的“回”字循环,缠枝纹是缠绕的弧线。技术部花了一周,做出了“纹样生成器”——用户上传照片,系统会识别纹样线条,还能调整密度、颜色,甚至加自己画的小元素。
“阿侨”是第一个测试的。她上传了奶奶留的竹篮照片,篮身上的水波纹一圈圈扩散,像真的水波。系统很快生成了虚拟竹篾,还根据她的描述,加了河边的流水声和乡音——那是她录的老家方言,“阿妹,快回家吃饭喽”。
那天晚上,“阿侨”带着女儿在虚拟里编竹篮。四岁的小姑娘握着平板,跟着水波纹的线条画:“妈妈,这声音像游泳池的水。”“不是哦,”“阿侨”指着屏幕,“这是妈妈老家的河,奶奶以前在这里洗衣服,妈妈在这里抓小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