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展前一天,温如霜和团队去文化馆彩排。展厅门口挂着橙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虚拟糖龙非遗巡展——触摸老手艺的温度”,横幅下摆着竹阿婆编的大竹篮,里面装满了小竹篾,李师傅的苏绣香囊挂在篮把上,风一吹,香囊上的莲瓣轻轻晃。
王馆长领着他们走进展厅,四个互动区已经布置好了:竹编区摆着林舟的视频屏,旁边放着真竹篾供人触摸;苏绣区的平板旁放着陈默画的触感图,图上用凸起的线条标着针脚;木雕区的屏幕前放着张木匠雕的小木坯,让参观者感受木纹;剪纸区的展示板上,晓棠已经贴了几片样品窗花,都是糖龙的样子。
“担心设备不够用,我们又调了五台平板。”王馆长指着角落里的箱子,“还有,明天会有媒体来,想拍点小朋友互动的镜头。”
风痕蹲在苏绣区的平板前,又调了调震动强度:“没问题,阿哲的设备我单独设了模式,震动比别人的强两格,他肯定能分清。”
林舟则站在竹编区,对着视频屏练口诀:“压篾要轻,像摸小猫的背;收边要慢,像给糖龙系腰带……”练着练着,他看见个小女孩趴在门口看,是朵朵,她妈妈牵着她的手,手里攥着张画着糖龙的纸。
“朵朵怎么来了?”林舟走过去。
“她说明天想第一个编竹篮,今天来看看。”朵朵妈妈笑着说。
朵朵举起画纸,纸上的糖龙歪歪扭扭,却画满了竹篾:“林老师,我想编个和这个一样的竹篮,当糖龙的身体。”
林舟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没问题,明天我教你编个最大的。”
巡展当天,天刚亮,展厅外就排起了队。温如霜站在门口,看着人群:有背着书包的孩子,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戴着助听器的年轻人,还有举着相机的媒体记者。王馆长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豆浆:“比预期的人多,还好准备了备用设备。”
九点整,巡展开始。糖龙的虚拟影像从展厅入口的大屏幕里“游”出来,淡金色的身体绕着展厅飞了一圈,身上的竹编万字纹先亮了起来,屏幕下方弹出一行字:“第一站:竹编互动区——编个竹篮,给糖龙做身体。”
人群涌向竹编区,朵朵拉着妈妈跑在最前面。她爬上小凳子,点开平板上的竹编程序,虚拟竹篾立刻出现在屏幕上,林舟的视频也弹了出来:“朵朵早啊,先编三股平纹,记得左边篾压中间,右边篾压左边。”
朵朵跟着做,手指在屏幕上划动,可编到第三圈时,竹篾突然歪了,虚拟竹篮的身体也跟着斜了。她皱起眉,嘴抿成一条线,差点哭出来。
林舟在视频里看见了,赶紧说:“朵朵别急,你看,把歪的那根竹篾往右边推一点,像给小糖龙正正身子,再补一根新篾,就好啦。”
朵朵照着做,手指轻轻推了推歪掉的竹篾,又加了根新的,虚拟竹篮果然直了。她越编越熟练,竹篾在屏幕上绕成圈,慢慢变成一个小小的竹篮,竹篮的纹路和竹阿婆编的一模一样。“妈妈你看!”她举起平板,屏幕里的竹篮飘起来,往大糖龙的轮廓飞去,变成了糖龙的身体。
妈妈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嘴里念叨:“以前总觉得竹编老气,没想到孩子这么喜欢。”旁边的记者也凑过来,镜头对着朵朵的平板,朵朵笑得露出了小虎牙。
竹编区热闹的时候,苏绣区的阿哲正有些紧张地站在平板前。他穿着件浅蓝色的外套,背着个黑色的包,包里装着他的触觉笔记本——本子上画满了凸起的线条,是陈默之前教他的针脚震动图。
陈默走过来,帮他打开苏绣程序,又调了调平板的震动强度:“阿哲,试试这个力度,要是还不清楚,就跟我比划。”
阿哲点了点头,指尖落在屏幕上。虚拟绷架上出现了一片空白的莲瓣,陈默的视频弹出来,屏幕下方的震动设备也开始工作:先是短而密的震动,像雨点子,阿哲知道,这是齐针,要绣莲瓣的边缘。
他的手指跟着震动移动,一开始有点抖,针脚歪了点,震动立刻变了节奏,像在提醒他“偏了”。阿哲停下来,摸了摸触觉笔记本上的齐针线条,再重新开始,这次手指稳了很多,针脚像排队一样整齐。
绣到莲瓣中间时,震动变成了长而柔的,是滚针。阿哲闭上眼睛,只靠指尖的震动找位置,绣线在屏幕上绕着,慢慢填满了莲瓣。当最后一针绣完时,他睁开眼,看着屏幕里粉色的莲瓣,又摸了摸震动设备,嘴角慢慢扬了起来,像开了朵小花儿。
“绣得真好。”陈默走过来,递给阿哲一张新的触感图,“这是李师傅画的龙纹针脚,下次教你绣。”
阿哲接过图,用指尖摸了摸,然后对着陈默比划:“谢谢,我想把莲瓣贴在糖龙背上。”
陈默笑着点头:“已经飘过去了,你看。”他指了指大屏幕,阿哲的莲瓣正贴在糖龙的背上,和其他苏绣作品一起,闪着淡淡的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