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幻言 > 逸霄 > 第653集:海外的“博物馆分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53集:海外的“博物馆分展”

开展前一天,安安放学后来到礼堂。舞台上的投影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工作人员正在测试基础光影。她攥着怀里的福字,轻轻走上舞台,指尖触碰着空气中虚拟的光影,忽然想起爷爷昨晚说的话:“我小时候,你太爷爷就是用竹篾编福字,贴在门上过年。后来移民来美国,再也没见过那样结实的竹编了。”

“安安,过来试试互动屏。”陈校长笑着招手。工作人员打开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是虚拟糖龙的迷你程序。安安按照提示点击“竹编体验”,屏幕上立刻出现分解步骤,还有林舟的语音讲解:“先固定四根‘经条’,像桌子的四条腿,再用‘纬条’来回穿插……”

安安跟着步骤比划,忽然发现屏幕里的虚拟竹篾,和爷爷描述的一模一样。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吸管福字,忽然觉得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手作,而是一条细细的线,一头牵着自己,一头连着遥远的家乡。

国内的深夜,温如霜团队做最后一次跨洋信号测试。当虚拟糖龙的身影通过投影,出现在旧金山礼堂的舞台上时,屏幕两端的人都欢呼起来。风痕看着稳定的信号曲线,长舒一口气:“这条糖龙,总算顺利跨洋了。”

温如霜看着屏幕里礼堂的场景,忽然想起陈怀安说的一句话:“海外的孩子不是不爱非遗,是他们没机会看见非遗的模样。”她拿起手机,给陈怀安发了一条消息:“明天,让孩子们好好看看家乡的手艺。”

第三章 礼堂里的文化潮汐

旧金山的清晨带着薄雾,华夏中文学校的礼堂外早已热闹起来。穿着校服的孩子牵着家长的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会投影的糖龙”;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走来,他们的衣襟上别着小小的中国结——那是早年从国内带来的旧物。

安安穿着红色的中式上衣,怀里紧紧抱着她的吸管福字。爷爷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个泛黄的竹编小筐,那是他当年出国时带的唯一一件手作。“安安,别紧张,就把你知道的竹编故事说给同学们听。”爷爷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期待。

上午九点整,礼堂里的灯光渐渐暗下来。陈怀安走上舞台,拿起话筒:“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来‘非遗传承博物馆’旧金山分展。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远方的‘客人’——虚拟糖龙。”

话音刚落,舞台中央的投影设备骤然亮起。一道金色的光影从设备中跃出,在空中盘旋一周,化作一条栩栩如生的虚拟糖龙。龙身鳞片闪烁着微光,每一片鳞片上都印着不同的非遗纹样:竹编的纹理、剪纸的镂空、泥塑的纹路。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纷纷伸出手,想要触碰那道流动的光影。

“现在,让我们跟随糖龙,走进非遗的世界。”陈怀安的声音落下,虚拟糖龙缓缓展开身体,龙身两侧浮现出四块悬浮的数字展板。第一块“手艺起源”里,古老的竹编器具从屏幕里“走”出来,配合着动画讲解,诉说着竹编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演变;第二块“大师工坊”里,竹阿婆编竹篮的视频清晰呈现,她粗糙的手指穿梭在竹篾间,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标注;第三块“教学课堂”播放着林舟录制的入门教程,屏幕下方设有互动按钮,触摸就能回看关键步骤。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块“少年传承”展板。当安安的吸管福字出现在展板上时,台下响起一阵掌声。陈怀安笑着招手:“有请安安同学,为大家讲解她与竹编的故事。”

安安深吸一口气,抱着福字走上舞台。她站在虚拟糖龙旁,小小的身影被金色的光影笼罩。“我第一次知道竹编,是听爷爷说太爷爷的故事。”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却格外清晰,“爷爷说,竹编是用竹子做的,但这里没有竹子,林舟老师就教我们用吸管代替。”

她举起福字,手指指着编织的纹路:“大家看,这个福字要先编横条,再编竖条,每一根都要压得紧紧的,就像家人之间互相依靠。”说着,她按下展板上的互动按钮,屏幕上立刻出现她编福字的过程视频:从笨拙地折断吸管,到反复拆解重编,最后终于完成一个略显粗糙却格外认真的福字。

台下的孩子们安静地听着,有人小声说:“原来福字还能这么做,我也想试试。”一位华人母亲拿出手机,对着展板拍照,眼里泛起泪光:“等下次回国,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看真正的竹编。”

此时,几位老华侨缓缓走到“大师工坊”展板前。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看着竹阿婆编竹篮的视频,忽然红了眼眶。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磨损的竹编烟盒,声音沙哑:“我老家在浙江嵊州,小时候就跟着父亲编这个。后来出国,再也没碰过竹篾,没想到今天在这里,又看到了熟悉的手艺。”

另一位来自四川的老华侨,指着展板上的竹编蜻蜓,感慨道:“我母亲当年就是靠编竹器供我读书。这手艺,是我们华人的根啊。”他伸手触碰虚拟展板,指尖穿过光影,却像是摸到了久违的乡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