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印边境线上,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摩擦。
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会派出情报小组进入桑多河谷进行侦察和试探。
这些侦察行动最初未被中国军方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印军的行动逐渐暴露。
1987年发生在西藏山南桑多河谷的那次事件,其凶险程度远超想象,它几乎将两个亚洲巨人再次拖入全面战争。
这不是一次小打小闹,而是双方真枪实弹、大军压境的严重军事对峙。
风雪后的巡逻:撞上不速之客
那年5月,青藏高原的寒冬终于退去。按照惯例,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的一个边防团,组织起一支精悍的巡逻队,开始对漫长边境线进行开春后的“拉网式”巡查。
这支队伍可不简单,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副团长亲自带队,阵容堪称小型战斗群:
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连打头阵,加强了一个骑兵侦察班,骑着高头大马,负责前出探路。
一个装备3门82毫米迫击炮的炮排、一个带着4门82无后坐力炮的反装甲排、还有一个架着3挺重机枪的机枪排。
加起来一百多号精兵,分乘十几辆军用卡车,浩浩荡荡开进桑多河谷地带。
抵达预定区域时,天已擦黑。副团长下令就地扎营休整,计划天亮后再去南端的边境山口看看。
夜里九点多,营地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和哨兵警惕的脚步。突然,一个哨兵压低声音急促报告:“报告副团长!南边山口有火光!还有人在说话,听不清,但肯定不是咱们的人!”
副团长一个激灵爬起来,抓起望远镜。远处山口隐约跳动的火光和模糊的人影,让他心头一沉——是印军!
而且出现在了一个双方虽未正式划线、但长期以来默契由我方控制的制高点上。他立刻命令侦察参谋:“带几个人,摸上去,看清楚情况!注意隐蔽!”
两个多小时后,侦察参谋带着一身寒气回来了,脸色凝重:“副团,情况不妙!山头上至少有一个连的印军!
正在拼命挖工事,看样子刚到不久,还没完全弄好。他们警戒松懈,好像没发现咱们就在眼皮底下!”
这意味着,印军很可能是在趁大雪封山结束的当口,悄悄越界蚕食我方领土,想把生米煮成熟饭。
临机决断:箭在弦上
情况紧急!副团长马上让通信参谋开机联络上级军分区。可电台里只有“滋滋”的电流声——按通信规定,晚上十点后不是固定联络时间,分区电台关机了!联系不上!
“不能等!” 副团长当机立断。他把副营长和作战参谋叫到身边,“立刻拟定战斗方案!全体起床,紧急战斗准备!五点钟开饭,五点半出发!拂晓前,我们以战斗队形压上去交涉!电台明早八点再报告情况。”
他深知,面对已经筑垒的印军,没有战斗姿态的“交涉”等于送羊入虎口。
天还没亮透(西藏七点左右才天亮),六点整,这支边防巡逻队已悄然进入攻击出发位置。
副团长借着微光,给各分队指挥员再次明确任务:“记住,我们力争和平解决,但对方敢动第一枪,坚决打回去!迫击炮、无坐力炮、重机枪,都给我瞄准了!”
战士们迅速利用地形,开始挖掘简易掩体。
侦察兵持续观察,发现印军在主高地约一个加强排,后方500米还有另一个排,估计总兵力一个连,装备了60迫和重机枪,甚至后方可能还有更大口径火炮支援。印军这架势,明显是铁了心要赖着不走。
副团长又草拟了一份急电,详述了敌情和自己的决心:“……印军有备而来,武装蚕食意图明显。交涉恐难奏效,冲突随时爆发。我将坚守‘不打第一枪’原则,但若印军动武,必坚决反击,固守待援!请速派增援!”
交涉变流血:枪声撕裂河谷
早上八点多,交涉开始。副营长带着侦察参谋、三名侦察兵、一名背着步话机的通信兵和一名翻译,向印军占据的山头走去。
距离几十米时,翻译用喇叭喊话:“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你们已非法越界!请立刻撤退!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不一会儿,一个印军军官带着几个士兵,端着枪,慢悠悠地走下高地。副营长上前交涉,义正词严。
印军军官却一脸傲慢:“胡说!这里是印度领土!该滚的是你们!再不离开,后果自负!”
交涉陷入僵局。印军士兵开始故意哗啦哗啦拉动枪栓,枪口若有若无地指向我方人员。
高地上的印军也活动起来,架枪的动作充满挑衅。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印军士兵竟做出侮辱性的手势和下流谩骂。
眼看交涉无望,副团长命令撤回。就在副营长等人转身后撤时,一声刺耳的枪响撕裂了河谷的寂静!
走在前面的副营长身体猛地一震,大腿处瞬间被鲜血染红——他被击中了!“混蛋!他们开枪了!”
侦察参谋怒吼着扑过去想拉他,高地上的印军机枪“哒哒哒”地扫射过来,子弹打得周围尘土飞扬。
战士们冒着弹雨,拼死把副营长抢了下来,但他伤势过重,最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印方后来狡辩说是“士兵紧张走火”)。
雷霆反击:夺回高地
“打!” 副团长双眼通红,怒吼声通过步话机传遍阵地。憋了一肚子火的战士们瞬间爆发!早已迂回到印军侧后方的攻击分队如猛虎下山,直扑高地。
迫击炮弹呼啸着砸向印军工事,“轰!轰!”炸起团团火光;无后坐力炮精准点名印军的火力点;重机枪“咚咚咚”地压制着敌军的反击。
战斗异常激烈但进展迅速,仅仅半小时后,我方红旗就插上了被非法侵占的高地。
此战击毙印军13人(含一名准尉副排长),俘虏8人,残敌狼狈南逃。我方也付出了4人牺牲、11人受伤的代价。
高地刚夺回,副团长顾不上喘息,立刻命令:“加固工事!准备防反扑!” 战士们抢修掩体,利用缴获的印军工兵锹和沙袋,迅速构建防御体系。
果然,下午两点左右,伴随着沉闷的炮声(来自印军纵深的大口径火炮),大约一个加强连的印军,在炮火掩护下嗷嗷叫着冲了上来。(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