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还在继续。
【海瑞的家境,相对而言,并不是太好,其父海翰在海瑞四岁时,便逝世,留下孤儿寡母。】
【可以说,海瑞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是缺少父亲的陪伴。】
【海瑞与母亲靠着残留的几十亩田地,颇为艰难地生存。】
【可能是缺少了父亲,母亲谢氏性格坚强而且泼辣,对还是孩子的海瑞更是格外严苛。】
【只要稍微犯错,就会惩戒海瑞,还让海瑞时刻注意自身言行。】
【而海瑞无不听从谢姓氏之话,更是立志未来若当官,定会如刚直不阿的山峰,做个百姓敬仰好官,因此自号“刚峰”。】
大唐。
李二凤看着有关海瑞幼年时期的介绍,点点头,
“海瑞日后会有海青天的称呼,看来是与孩童期间的经历密不可分。”
这就和他自己对承乾的教导一样。
为他请了朝中大儒教导。
希望他在登基后。
能成为令百姓敬仰的贤明君主。
【嘉靖三十七年,海瑞为淳安知县。为官期间,见当地的田亩数量存在异常,便毅然决定重新清丈田亩。】
【身为读书人,海瑞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已知晓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那又如何?】
【身为淳安知县,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会为了百姓。】
【哪怕前方有巨石挡路,一脚踢开便是。】
【田地清丈结束,海瑞还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压力,使他们能够因此生活得更好。】
【嘉靖四十三年,此时的海瑞,被选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前往京城。】
【而在两年后,海瑞也将会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
【那件事做了只有死路一条,海瑞依旧会去做。】
【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大明。
于谦眼神微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怕做了会必死无疑,也依然要去做。”
“这么看,海瑞当称得上做官的典范。”
于谦没想到在自己之后还有这样的清官,大明百姓还有可以依靠的好官。
于谦呼出一口气。
“可这样的好官又能有几个?”
元末明初。
此刻还是自封元帅的朱元璋暗自唏嘘。
天幕上的文字,让他想起了过往的诸多事迹。
决心起义走上反抗驱除鞑虏这条道时,命运或许早就暗中注定。
若无法得到胜利,自己恐怕也是只有死路一条。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之中所需要的胆量。
不是随口说说就可以的。
在死亡面前。
没人会不惧怕。
想到这。
朱元璋突然期待起来。
这海瑞做的事是自己想的那样吗?
大唐。
李二凤位面。
“前方是一条死路,这海瑞还非往上凑,他是不是傻!”
程咬金愤懑不满,他几乎已经猜到了,后面海瑞要干什么了。
而且最大的可能就是海瑞惹怒了某些人。
虽然,自己对海瑞的为人为官非常赞许。
可这人如果去硬刚,站在许多人的对立面。
这,恐怕……
可惜这是后世之事。
他就是喊破喉咙,也半点作用没有。
因为海瑞他听不见。
可即便他能听见,海瑞也还会那样去做。
无他。
只因为他是海瑞。
……
【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小爱好,比如喜欢有的皇帝喜欢蛐蛐,有的喜欢做木匠,而当时的明世宗嘉靖帝则喜欢修仙。】
【是的,就是修仙!】
天启年间。
正拿着刻刀做木雕的朱由校,不屑地撇嘴,
怎么了,朕这个大明皇帝,还做不得木匠了?
朕是皇帝想干嘛就干嘛!
谁还能管自己了?
晚年时期的嘉靖帝,一心修道,常年居于西宫,不理政务。】
【甚至有的大臣,知晓皇帝喜欢修仙,常常投其所好。】
【当时的大明朝堂,无人敢妄议朝政。】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在上朝前,海瑞已做好了一死的准备。】
【先准备好棺材,又将亲人交给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
【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一去就再也没法回家了。】
【可这件事终究是要有人去做的,没人去做,那便由他来做!】
画面一转。
天幕上。
身穿大明官袍的海瑞身材挺拔地站在家中,脚步坚定,面色坚毅。
他此次向嘉靖呈上并不是所谓的修仙贺表。
而是言明皇帝沉迷修道,不理朝政的治安疏。
一处金碧辉煌的大殿上。
一袭道袍的朱厚熜,坐在最中心的龙椅之上,双眼微眯,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
此时此刻的大殿,全都一片寂静。
无一人说话,皆是等待着什么。
期间时不时有人往外张望。
眼神里写着:怎么还不来。
不多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