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科幻 > 气候边缘 > 第123章 光之重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特罗姆瑟极光观测站的警报声响起时,艾瑞克正在地下室整理深海采样数据。他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楼梯,心脏狂跳——这尖锐的蜂鸣是极光强度突破阈值的专属警报,已经沉寂了整整八个月。

主控室里,索菲亚已经调出了全天空相机拍摄的实时画面。屏幕上的景象让艾瑞克屏住呼吸——翠绿色的极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在夜空中形成壮丽的波纹,比过去两年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强度恢复到基准值的85%!”索菲亚喊道,手指在键盘上飞舞,“557.7纳米波长特别活跃!”

艾瑞克扑到数据屏前,看着那条熟悉的绿色曲线终于从低谷爬升。他立刻拨通了陈曦的视频电话,天京那边正是午后,陈曦的背景是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媒体中心。

“它回来了!”艾瑞克直接把摄像头转向监测屏幕,“极光强度回升!李墨飞的补丁起效了!”

陈曦疲惫的脸上瞬间焕发光彩。她转身说了几句中文,屏幕边缘立刻挤进几个好奇的脑袋。“数据可靠吗?”她追问。

“全球12个监测站同步确认。”艾瑞克调出国际地磁监测网络的实时数据流,“不只是特罗姆瑟,整个极光带都活跃起来了。而且——”他放大地磁读数,“电子密度回升到每立方米3×10^11,超过临界值两倍!”

陈曦身后爆发出一阵欢呼。她快速对旁边的人说了几句,然后回到屏幕前:“正好赶上我的报告。艾瑞克,能把数据直接接入大会系统吗?验证码是EP170。”

艾瑞克立刻操作起来。当特罗姆瑟的实时极光画面出现在联合国大会的巨型屏幕上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通过视频看到陈曦站在演讲台上,背后是两组并置的曲线——1923年的地磁数据和2023年的最新记录,那相似的波动模式比任何语言都更具说服力。

“女士们先生们,”陈曦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我们刚刚见证了科学预测的力量。正如一百年前的数据所暗示的,当前的地磁扰动确实遵循着某种周期性模式。”

她切换幻灯片,展示出李墨飞的太阳活动模型。“太阳磁场极性反转的加速期已经结束,现在开始进入稳定阶段。同时,经过谨慎实施的‘电离层补丁’方案,在严格监控下增强了地磁薄弱区域的保护能力。”

画面切换到北冰洋上空的氦气球舰队,那些银色飞艇在晨光中如同来自未来的使者。艾瑞克注意到陈曦巧妙地将这一争议性实验描述为“临时性、可逆的辅助措施”,而非长期解决方案。

“但最重要的发现来自跨学科合作。”陈曦的语调变得深沉,画面切换到艾瑞克的深海研究数据,“在极光减弱的这八个月里,大西洋中脊的热泉生态系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艾瑞克看着自己采集的数据出现在全球舞台上——热泉周围生物量增加300%,新发现的管虫品种,异常活跃的化能合成细菌群落……这些数字此刻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我们初步认为,地磁场减弱可能改变了深海地壳的电磁特性,促进了热液喷口周围矿物电解过程,从而为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提供了额外能量。”陈曦展示出艾瑞克提出的“地磁-生态联动”假说示意图,“这意味着地球磁层不仅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伤害,还可能直接影响着深海乃至整个生物圈的能源流动。”

演讲结束时,大会主席宣布将团队的研究成果整合为“地磁-生态联动模型”,并作为UNEP第170号决议的科学技术基础。决议首次将地磁稳定性纳入“气候免疫城市”建设标准,要求所有签约国在未来城市规划中考虑地磁屏蔽设计。

视频连线结束后,艾瑞克站在观测站的窗前,望着夜空中舞动的极光。手机不断震动,世界各地同事的祝贺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但他最想分享这一刻的人,此刻正在北极冰原上监测氦气球回收工作。

拨通李墨飞的卫星电话花了3次尝试。当终于听到对方沙哑的“喂?”时,艾瑞克忍不住笑了。

“你的铁粒子正在创造历史,UNEP刚刚通过了基于我们研究的全球决议。”

电话那头传来风声和李墨飞的喘息,他显然正在户外。“看到极光数据了,”他顿了顿,“但我不确定该归功于我的气球还是太阳自己的周期。”

“谁在乎呢?”艾瑞克望着窗外愈发明亮的极光,“重要的是它起作用了。”

“代价是什么?”李墨飞轻声问,“我们还不完全理解那些铁粒子最终会怎样。它们可能改变平流层化学平衡,或者……”

艾瑞克没有立即回答。他想起上周收到的深海探测器发回的最新影像——热泉周围那些前所未见的生物群落,在幽蓝的海水中闪烁着微光,像是另一个宇宙的星辰。

“也许每项突破都有两面性,”他最终说,“就像极光减弱伤害了电离层,却意外滋养了深海。你的铁粒子可能带来未知变化,但也给了我们应对下一个周期的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