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 > 第161章 刘氏集团的新规章制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1章 刘氏集团的新规章制度

刘璟撤回长安后,站在城楼上望着残阳如血,心中百感交集。他抚摸着城墙上的箭痕,对身旁的独孤信叹道:"荥阳一战,我们损失了五千多好儿郎啊。"

独孤信沉声道:"主公,陈庆之确实非同小可。不过我军将士用命,也让他吃了不小的苦头。"

刘璟点点头,转身对亲兵道:"传令下去,厚葬阵亡将士,抚恤其家眷三倍于常例。"

刘璟径直回到府邸,命人备下热水沐浴。温热的水流冲刷着身上的尘土,他闭目靠在浴桶边缘,思绪却无法平静。"此番出战,将士折损不少,接下来该如何安抚民心,整顿吏治..."他喃喃自语道。

正当此时,侍从来报:"主公,军师求见。"

刘璟睁开眼,略一思索:"请他到书房等候,我即刻便到。"

穿戴整齐后,刘璟披散着还未完全擦干的头发走向书房。月光透过窗棂,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推开书房门时,他看到长孙俭正负手而立,专注地研究墙上悬挂的地图。

听到脚步声,长孙俭连忙转身,恭敬行礼:"主公。"

"免礼。"刘璟示意他入座,自己则走到书案后坐下,"军师深夜来访,可是有要事相商?"他的声音里还带着沐浴后的沙哑。

"臣建议,主公当立即实施军政分离之策。"长孙俭直视刘璟,目光炯炯,"大魏之所以权臣迭出,皇权衰落,根源在于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州刺史原本仅有监察之职,后来却演变成军政一体,这才导致尾大不掉。"

刘璟故作为难,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诸将随我出生入死..."

"正因如此,更应早做打算。"长孙俭打断道,随即意识到失礼,连忙拱手致歉,"臣失礼了。只是...主公试想,今日忠心,未必能保他日不变。人性易变,权力如美酒,更易腐蚀人心啊。"

刘璟沉默片刻,起身踱步到窗前。月光洒在他的侧脸上,映出一片阴影。

"军师所言极是。"他转身时,眼中已是一片清明,"那依军师之见,该如何施行?"

长孙俭见主公被说动,精神为之一振:"其一,各州刺史只任文官,不得兼任军职;其二,常设中军,将精锐集中掌控;其三,定期轮换驻防将领,不使一人久居一地。"

"可关陇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刘璟仍有顾虑。

"正因如此,更易形成割据势力!"长孙俭激动地站起身,"主公请看这地图——"他指向墙上,"陇山险要,渭水环绕,若有人据险而守..."

刘璟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可能发生的叛乱场景。他忽然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在内部瓦解。

"好!"他猛地一拍桌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就依军师之策。明日朝会,我便宣布此事。"

长孙俭长舒一口气,露出欣慰的笑容:"主公英明。此举虽可能引起部分将领不满,但为长治久安..."

"他们若有怨言,我自会解释。"刘璟打断他,语气坚定,"真正的忠臣,当理解我的苦心。"

夜深人静,送走长孙俭后,刘璟独自站在庭院中。夜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他仰望星空,心中思绪万千:"权力...真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用它来治理天下,又要时刻提防它反噬自身。"

"也罢,我刘氏集团早晚要上市..."刘璟握紧拳头,目光坚定,"这个恶人,就由我来做吧。"

——————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璟一面整顿军务,一面派诸将扫荡关中各地的乱匪。杨忠率军清剿终南山匪患时,特意活捉了几个匪首,押回长安示众。高昂则在渭南一带横扫千军,所到之处匪寇闻风丧胆。

一个月后的清晨,长安右将军府内文武齐聚。晨光微熹,长安城尚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大将军府内却已灯火通明。府前侍卫肃立,甲胄森然,府内文武官员鱼贯而入,彼此低声寒暄,却又不失肃穆。

刘璟身着绛色官服,腰佩玉带,端坐主位。他面容沉稳,目光如炬,缓缓扫视堂下众人。待众人安静,他才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关中初定,百废待兴。今日召集诸位,是要重新整编军政,以固根基。"

堂下顿时鸦雀无声,众将皆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望向刘璟。只见他取出一卷竹简,缓缓展开,朗声宣读:

"自今日起,长孙俭正式出任我军军师,唐邕为岐州刺史,元修伯为雍州刺史,魏收为华州刺史,崔季舒为豳州刺史,高翼为泰州刺史。"

被点名的五人立即出列,齐声谢恩。年轻的魏收激动得面色涨红,声音微微发颤:“末将……不,下官定不负主公重托!" 他心中翻涌着难以抑制的喜悦——数月前,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参军,如今竟一跃成为一州之主!

刘璟微微一笑,目光温和地看了他一眼,随即继续宣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