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的古籍修复室里,十二盏无影灯组成的光网笼罩着长桌,将泛黄的楚帛书照得纤毫毕现。江浅戴着白手套的指尖轻轻拂过帛书边缘的残破处,那里用朱砂写着的 “仪轨第三” 四个字已经模糊,却在灯光下透出细微的凹陷 —— 显然是古人反复摩挲留下的痕迹。
“这处褶皱不对劲。” 她突然停下动作,示意陈教授过来。老教授立刻戴上老花镜,拿着放大镜凑近观察:“嗯?像是被人刻意折叠过,把‘步罡踏斗’的走位图折到了背面。” 他小心翼翼地用竹镊子展开褶皱,帛书背面果然露出几行蝇头小字,墨迹比正文淡了许多,像是后来补上去的,“‘左足踏坎,右足踏离,步若惊鸿,方引本源’—— 这是步法的细节!我们之前只看了正面的大框架。”
林博士扛着便携式光谱仪走进来,仪器的探头在帛书上方三厘米处缓缓移动,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不同墨迹的年代数据:“正文是战国中期的朱砂,补写的文字是战国晚期的丹砂,相差至少五十年。看来是后世巫祝根据实践补充的细节。” 她指着光谱图上的峰值差异,“丹砂里掺了琥珀粉末,这种材质能增强灵力传导 —— 难怪我们之前总觉得步法效果不稳定。”
冷轩抱着一个半人高的陶罐站在门口,罐身上的夔龙纹在灯光下流转。这是昨天刚从湘西遗址运来的仿制品,原件是战国巫祝用于仪式的 “承露罐”。“按照帛书补写的记载,步法完成后要将露水倒入这种陶罐。” 他将陶罐放在桌上,罐口的青铜滤网还残留着泥土的气息,“我让人测试了滤网的孔径,正好能过滤掉直径超过 0.1 毫米的杂质,只留下最纯净的露水。”
小张推着一辆资料车进来,车上堆满了遗址壁画的高清拓片。他抽出其中一张,小心翼翼地铺在桌上:“这是主墓室东壁的壁画,之前以为画的是祭祀场景,刚才放大看才发现,巫祝的手指在掐‘锁灵印’时,拇指是微微内扣的,和我们之前复原的手势不一样!”
江浅俯身对比拓片与之前的手势记录,果然发现细微差别。之前复原的 “锁灵印” 拇指与食指齐平,而壁画上的拇指明显向掌心弯曲,形成一个极小的空隙。“这可能就是能量流动的关键。” 她按照壁画姿势结印,腕间的陨铁银镯突然轻颤,镯身符文亮起半寸,“感觉到了吗?这样结印时,灵力流转的阻力小了很多。”
陈教授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线装书,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艾草。“《楚辞?九歌》的注本里提过‘指隙藏风’,当时以为是修辞,现在看来是实指。” 他用镊子夹起一片艾草,放在江浅结印的指隙间,艾草竟微微颤动,“空气在指隙间形成涡流,能带动周围的灵力汇聚 —— 古人的智慧藏得真深!”
林博士的能量检测仪突然发出提示音,她将探头对准江浅的印诀,屏幕上的绿色曲线比之前平滑了 15%:“灵力损耗率从 12% 降到了 8%!这个手势调整能直接提升仪式效率。” 她迅速拍下结印的照片,存入数据库,“得重新录制所有手势的标准动作,标注每个指节的角度误差不能超过 3 度。”
古籍修复室的角落里,五怨器被安置在特制的检测台上,每一件都连接着细密的传感器。骨笛下方的显示屏上,正跳动着仪式时的能量波动回放,林博士突然指着一段异常的波纹:“这里有个 0.3 秒的能量停滞,正好对应江浅念‘天地玄黄’的‘黄’字发音。当时以为是设备误差,现在对比帛书的注音才发现 ——” 她调出楚地古音对照表,“‘黄’在战国楚语里读作‘huāng’,拖长音要比普通话多 0.5 秒,正是这个发音差异导致了能量停滞!”
“难怪我总觉得那段咒语有点卡壳。” 江浅恍然大悟,拿起桌上的录音笔,“得请语言研究所的专家复原完整的楚语发音。咒语的韵律就像乐曲的节拍,差一点都不行。” 她按下录音键,试着用楚语念诵那段咒语,骨笛的传感器立刻有了反应,停滞的波纹消失了,能量曲线变得流畅起来。
冷轩正在测试不同材质的祭坛布,桌上铺着丝绸、麻布、棉布三种样本。他将血玉放在每种布料上,记录能量传导效率:“帛书里说‘以帛承之’,之前用的是现代丝绸,传导率只有 68%。但这块战国墓葬出土的麻布,传导率竟然达到了 91%!” 他指着麻布纤维在显微镜下的图像,“天然亚麻纤维的中空结构能储存微量水汽,正好匹配血玉的能量特性。”
小张突然在一堆拓片里惊呼起来:“你们看这张!壁画角落有个被烟熏黑的符号,我用紫外线灯照了照,居然是五怨器的排列图!” 拓片在紫外线照射下,显露出一个从未见过的星形图案,五怨器的位置与之前的 “五行阵” 完全不同,“这是‘五星连珠’阵!比五行阵多了三个能量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