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守护团队的任务日益繁重,物资消耗与后勤需求逐渐增加。江浅在一次跨时空后勤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效的守护离不开坚实的后勤支撑,我们要建立‘时空联动、分工协作’的物资保障体系,让每个时空的优势资源都能为团队所用,确保大家在执行任务时无后顾之忧。” 这一理念得到各时空团队的一致认同,物资保障与后勤支持体系随即全面落地。
1967 年凭借相对完善的工业基础,成为守护团队 “关键物资生产基地”。苏蔓团队与当地三家重点工业企业达成合作,分别负责监测设备备用零件、防护装备和特殊工具的生产。在生产监测设备零件的精密机械厂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围绕着 “时空能量传感器核心芯片” 进行组装。车间主任李建国拿着图纸,向苏蔓团队的工程师请教:“这个芯片的精度要求达到 0.001 毫米,我们现有的机床需要调整参数才能满足要求,你们提供的技术资料很详细,预计每周能生产 50 套芯片。”
工程师笑着回应:“李主任,辛苦你们了!这些芯片是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更换芯片就能快速恢复运行,直接关系到异常监测的及时性。后续我们还会提供优化后的生产工艺,争取把产量提升到每周 80 套。” 除了核心芯片,机械厂还生产传感器外壳、数据传输线等常用零件,每月能为各时空团队提供 200 套完整的备用零件套装,确保设备维修 “有件可用”。
在防护装备生产厂,工人们正赶制 “时空能量防护服”。这种防护服采用特殊的 “防能量渗透面料”,能抵御中等强度的时空能量冲击,胸前还配备了 “能量感应指示灯”,当周围能量超过安全阈值时,灯会自动亮起提醒。厂长王红梅拿着一件成品,向苏蔓展示:“我们在面料里加入了你们提供的时砂微粒,增强了防护效果,测试显示能抵御 15 单位的能量冲击,完全符合你们的要求。现在每天能生产 30 套,下个月产能还能提升 50%。” 苏蔓穿上防护服进行测试,在模拟的能量冲击环境中,指示灯及时亮起,身体没有感受到明显的能量冲击,她满意地说:“防护服的透气性和灵活性也很好,不会影响队员们执行任务,后续可以在袖口和裤脚增加调节扣,适配不同体型的队员。”
特殊工具生产则由一家军工企业负责,他们研发的 “时空裂缝修复扳手”“地脉能量调节仪” 等工具,能大幅提升异常处置效率。比如 “修复扳手” 内置时砂能量模块,转动扳手时能释放定向能量波,辅助修复小型时空裂缝;“调节仪” 则能实时显示地脉能量流动数据,帮助队员精准找到能量紊乱点。企业技术总监赵卫东介绍:“这些工具的研发难度不小,但我们结合了军工产品的耐用性和时砂能量的特性,现在已经能批量生产,每月可供应 100 套工具包,满足各时空团队的需求。”
与此同时,1913 年和 1938 年的团队则承担起 “生活物资供应与场地支持” 的重任。在 1913 年的雾灵镇,陈砚团队与镇上的粮铺、布庄、客栈达成长期合作,为守护团队提供充足的粮食、衣物和住宿场地。粮铺老板张大海每月都会提前准备好大米、面粉、肉类和蔬菜,按时送到团队的临时驻地:“江姑娘和队员们为了守护咱们镇子辛苦奔波,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大家吃饱吃好。这些粮食都是最新鲜的,蔬菜也是自家菜园种的,没有农药,大家放心吃。”
布庄则根据季节变化,为队员们定制衣物:春天的薄棉外套、夏天的透气短衫、冬天的厚棉袄,每件衣服都缝补牢固,方便队员们在山林中穿梭。客栈老板还特意腾出三间宽敞的房间,作为团队的临时办公和住宿场地,房间里配备了厚实的被褥、取暖的炭火盆,墙上还挂着雾灵镇及周边的地图,方便队员们规划巡逻路线。陈砚感激地说:“有了这些生活保障,队员们不用再担心食宿问题,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守护任务中。”
1938 年的战场环境恶劣,生活物资供应相对困难,但陆峥团队仍尽力为队员们创造良好条件。他们与当地的村民合作,在战壕附近搭建了简易的 “后勤补给站”,补给站里储存着压缩饼干、罐头、饮用水等应急食品,还有药品、绷带等医疗物资。村民李大娘每天都会带着几个妇女,到补给站帮忙做饭、清洗伤员的衣物:“战士们在前线打仗,队员们在守护时空,都是为了保护我们,我们多做一点,大家就能少受点苦。”
补给站还承担着 “场地支持” 的作用,站内设置了临时医疗点、设备维修区和队员休息区。医疗点配备了从 1967 年调配的急救设备,能处理常见的外伤和能量冲击导致的轻微不适;设备维修区则存放着常用的工具和备用零件,孙磊定期会来这里为队员们培训设备维修技巧,确保在战场环境下,队员们也能自主修复简单的设备故障。陆峥说:“战场条件有限,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队员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和工作环境,保障任务顺利执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