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77 年 12 月,研发实验室的橱窗里,整齐陈列着年度研发成果 ——KJ-77A 传信机原型机、12 册测试数据台账、3 套标准手册,旁边的时间轴标注着 “1977.1 核心技术攻关→1977.6 设备定型→1977.11 验收通过”;张工、李工等技术员围站在橱窗前,看着自己手写的研发笔记,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字幕:“一年的日夜攻关,从图纸到设备,从实验室到实战场,每一项成果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晶;而总结过往,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新的研发征程。”】
一、年度研发工作概况:全景式的历程回顾
【历史影像:1977 年《研发项目年度台账》油印稿,首页标注 “项目名称:声波震动加密传信技术升级”“起止时间:1977.1-1977.12”“研发团队:15 人(电子、机械、密码学专业)”;档案柜里,存放着每月《研发进度报告》,详细记录 “月度目标 - 完成情况 - 问题及对策”,全年累计形成文字资料 50 余万字。】
项目背景与目标:基于 1976 年技术储备,针对 “设备体积大、传信效率低、复杂地形适配差” 三大痛点,确立年度核心目标:实现设备小型化率 40%、传信效率提升 60%、复杂地形正确率≥95%,支撑矿山、边防应急通信需求。
研发团队构成:组建 15 人跨专业团队,涵盖电子电路(5 人)、机械结构(3 人)、密码编码(3 人)、测试验证(4 人),设 3 个专项小组,张工任总负责人,实行 “每周例会 + 月度复盘” 的团队管理机制。
研发阶段划分:按 “攻关 - 定型 - 验证 - 验收” 四阶段推进:
1-3 月:核心技术攻关(自动校准、定向拾震);
4-6 月:设备集成与定型(KJ-77A 原型机开发);
7-9 月:多场景测试验证(实验室 + 模拟实战);
10-12 月:成果验收与改进(问题整改 + 标准固化);
阶段衔接顺畅,无重大延误。
资源投入情况:年度研发经费 50 万元,主要用于元器件采购(20 万元)、测试设备升级(15 万元)、场景搭建(10 万元)、资料编制(5 万元);协调 3 家协作单位(电子元件厂、矿山测试基地、部队试验场)提供支撑。
总体完成情况:核心目标全部超额完成:小型化率达 45%(超目标 5%)、效率提升 75%(超目标 15%)、复杂地形正确率 98%(超目标 3%),通过军方与煤炭部联合验收,获 “年度优秀研发项目” 称号。
二、核心技术突破成果:研发攻坚的关键战绩
【场景重现:技术成果展示台,李工用示波器对比 “年度初 vs 年度末” 的信号波形:年初波形畸变明显(复杂地形下),年末波形稳定清晰;旁边摆放着 “自动校准模块”“定向拾震器” 等核心部件,标注 “自主研发,国内首创”;技术员们正在演示 “一键校准” 功能,设备 3 秒内完成参数匹配,比手动调试快 20 倍。】
自动校准技术突破:研发 “地形自适应校准模块”,内置 3 类场景参数库,通过震动传感器识别地形后自动匹配频率、振幅参数,校准时间从 120 秒缩短至 20 秒,参数错误率从 5% 降至 0.5%,属国内首次实现震动传信设备自动化校准。
定向拾震技术创新:设计 “磁芯 - 线圈定向结构”,接收角度从 120° 缩小至 60°,过滤弯道反射干扰,反射波抑制率达 80%,复杂地形信号正确率从 75% 提升至 98%,解决困扰多年的地形衰减难题。
高效编码算法优化:升级 “双参数动态编码” 为 “三维参数编码”(频率 + 振幅 + 间隔),指令容量从 50 种增至 100 种,同时简化编码逻辑,单条指令传输时间从 12 秒缩短至 3.5 秒,加密安全性与传输效率同步提升。
低功耗集成设计:采用 CMOS 低功耗芯片替代分立元件,结合 “智能休眠” 技术,设备待机功耗从 500mW 降至 300mW,连续工作时间从 6 小时延长至 8 小时,续航能力提升 33%,适配野外长时间使用。
抗干扰技术升级:开发 “自适应滤波 + 电磁屏蔽” 组合方案,电磁干扰抑制率从 90% 提升至 95%,在 20dB 强干扰下,指令正确率仍达 96%,较年度初提升 21%,抗极端环境能力显着增强。
三、设备研发与定型成果:从图纸到产品的落地
【画面:生产车间内,首台量产型 KJ-77A 传信机正在组装,工人按标准化工艺焊接电路板、装配外壳;旁边的检测线上,技术员用专用设备测试每台设备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合格产品贴有 “验收合格” 标签;仓库内,100 台成品设备整齐码放,准备发往首批列装单位。档案资料:《KJ-77A 生产工艺手册》详细标注 12 道工序的操作标准、参数要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