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大衍神医 > 第350章 医者仁心,与时俱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0章 医者仁心,与时俱进

专家组的夜总是来得格外静。会诊中心的大屏早已熄灭,走廊里只剩下安全出口的绿灯亮着,像颗沉默的星。近来,疫情如同野火燎原一般,迅速蔓延,其严重程度令人瞠目结舌。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攀升,医疗资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而专家组的工作更是愈发繁重。

专家组的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不仅要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每天,他们都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严谨的评估和判断。

此外,专家组还需要与各地的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他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杨澜生推开诊室的门,管芳正趴在堆满病历的桌上打盹,手边的保温杯冒着最后一缕热气。

“别着凉了。”他脱下外套,轻轻搭在她肩上。

管芳惊醒时,睫毛上还沾着困意:“你回来了?罗市长那边……”

“就聊了聊中药材基地的规划。”杨澜生坐下,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我把咱们总结的‘后遗症诊疗要点’给了他一份,他说可以纳入基地的配套研究。”

桌上摊着的,是近百份新冠后遗症的病案。从方舱时期的37床大爷,到专家组接诊的韦兰母子,再到葛临东的鼻腔堵塞,每一份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红色记脉象,蓝色标舌象,黑色写核心病机,页边空白处画着简易的经络图。

“今天整理到哪里了?”杨澜生拿起最上面的病历。

“常嘉许的。”管芳端起保温杯喝了口,“你看他这个‘心阳不振’,最初用桂枝薤白汤效果不明显,加了红花后才见效,说明瘀阻比咱们判断的更重。”她指着病历上的批注,“我补了条‘新冠后心脉瘀阻多兼气虚,需益气与活血并重’,你觉得对吗?”

杨澜生点头,指尖划过“红花6克”几个字:“不仅要记用药,还得记时机。他是感染后一个月才就诊,邪气已入里,单纯温阳不够,必须通络。这就像冬天冻住的水管,光烧火不够,还得敲掉冰碴子。”

他从抽屉里拿出《伤寒论》,翻到“少阴病”篇:“你看这里,‘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其实和新冠后乏力失眠很像。只是现在的病人多了‘湿邪’这个变量,所以不能照搬原方,得像咱们给韦兰加独活那样,随证加减。”

管芳凑近看,书页上早已布满批注。“脉微细”旁边写着“新冠后多见沉细,兼湿则脉滑”,“但欲寐”下面画着波浪线,注着“需与痰湿蒙窍鉴别:痰湿者苔腻,阳虚者苔白”。

这样的夜晚,成了两人的常态。每天忙完专家组的工作,他们就泡在诊室里,逐字逐句推敲病案。有时为了一个“湿温”与“暑湿”的鉴别,能争到深夜。

“你看这个病人,”杨澜生翻到一份新病历,“发热退后口苦、胁痛,西医说是‘病毒性肝炎’,但咱们按‘少阳证’用小柴胡汤,三剂就见效。这说明什么?”

“说明病名不同,病机可能相通。”管芳立刻接话,“不能被西医诊断框住,还是得看‘寒热虚实’。”她提笔在旁边写下:“谨守病机,不拘病名——小柴胡汤在新冠后肝胆湿热证中的应用。”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摊开的《温病条辨》上。“湿温病”三个字被反复圈点,旁边贴着张便利贴,是杨澜生模仿吴鞠通的语气写的:“今之新冠湿毒,似湿温而兼燥,治当清热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如咱们用的藿朴夏苓汤加南沙参。”

管芳看着忍不住笑:“你这是要给古人当批注啊?”

“古人的书是船,咱们得掌舵。”杨澜生合上典籍,“上周林琳打电话说,她那边有个病人,用了连花清瘟后腹泻,就是没分清寒热。这说明光有经验不够,得形成体系,让年轻医生能照着学,这样中医才能传承下去啊。而且裘文教授提供的病案和经验,也是他半生的心血啊!”

裘文是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肺二科的一位老专家,擅长温病。疫情期间,杨澜生常和她通电话。“他说他那边还在总结临床现有的病例,”管芳回忆道,“特别提到‘新冠后味觉减退多与脾阴不足相关’,咱们给韦兰用沙参麦冬汤,不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约了他下周视频会诊。”杨澜生拿出日程本,“还有常东平老师,他治‘新冠后咳嗽’用止嗽散加百部,效果很好,我得问问他怎么判断‘余邪未尽’和‘肺气已虚’。我们还要与童佩生老师交流一下,他也提出了新冠感染后遗症的诊疗思路。”

童佩生是市里的老中医,世代行医,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擅长肺病。杨澜生刚工作时,他就曾教教过杨澜生“看咳嗽要看痰的颜色:白痰带泡沫是寒,黄痰结块是热,清稀如水是湿”。这次整理病案,他特意把这话记进了“咳嗽辨证要点”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