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办公室,阿如合上最后一份简历。窗外的霓虹在玻璃上晕染成模糊的光斑,映得她案头的绿萝都蒙上一层不真实的滤镜。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公司群里跳出新消息——某科技公司HR紧急需求30名Java开发,入职时间压缩到三天内。
她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调出人才库的筛选界面。滑动滚轮时,某个名字让她微微顿了顿——林成才,985计算机硕士,曾在某大厂实习半年,项目经历亮眼。这样的简历若是放在五年前,早就被猎头们争得头破血流,可如今,类似的候选人在系统里足足列了三页。
阿如抿了口冷掉的咖啡,想起上周面试的应届生。那孩子捧着烫金的学历证书,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想进大厂,像《我的前半生》里贺涵那样的职场精英。”她礼貌地微笑,却在心里默默摇头。职场不是电视剧,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逆袭,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与选择。
第二天清晨,阿如踩着七厘米的高跟鞋走进会议室。对面坐着某初创公司的CEO,满脸焦虑地诉说着技术团队的困境。“我们需要能立刻上手的人,最好有行业经验。”他强调。阿如翻开文件夹,将筛选出的候选人名单推过去:“这里有五位符合要求的,其中三位愿意接受略低于市场均价的薪资,因为他们更看重项目成长空间。”
CEO扫了眼名单,眉头皱起:“这个林成才,履历很优秀,为什么薪资要求反而低?”
“因为他明白市场现状。”阿如转动着钢笔,笔尖在晨光中划出细碎的光,“现在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超过百万,真正稀缺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心态。”
她想起上个月劝退的那个候选人。对方手握多家offer,却总在纠结薪资待遇和职级高低,甚至说出“我这么优秀,公司应该给我特殊待遇”这样的话。阿如当时只是平静地说:“市场就像一片海,优秀的人是浪花,但能掀起风暴的,是懂得顺应潮流的人。”
中午在茶水间,新来的实习生怯生生地凑过来:“如姐,您说我该怎么规划职业发展?”阿如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模样。那时她也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脱颖而出,直到见过太多“林成才”式的故事——优秀却不稀缺,努力却未必有回报。
“别总盯着别人的成功。”她把冲好的咖啡递给实习生,“卖化妆品的总说皮肤缺水,理疗师总说经络不通,只有卖衣服的最贴心,说穿什么都好看。职场也是这样,总有人贩卖焦虑,也有人一味奉承。但你要做的,是看清自己的价值,以及市场真正需要什么。”
下午,阿如接到林成才的电话。“我接受那家公司的offer。”年轻人的声音沉稳,“谢谢您上次的建议,让我明白与其纠结起点,不如专注成长。”阿如挂断电话,随手打开招聘网站。又有新的简历如雪片般飞来,每一份都写满野心与期待。
临近下班时,部门例会讨论新季度的KPI。主管忧心忡忡地说:“市场不景气,企业都在缩减人力成本。”阿如却打开精心准备的PPT:“我统计了近三个月的招聘数据,发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逆势增长15%。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如主动挖掘新赛道。”
散会后,实习生追上来:“如姐,您怎么总能这么清醒?”阿如整理着文件,笑了笑:“不是我清醒,而是站得高一点,就能看清很多事。职场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存在永恒的稀缺。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放下自我感动,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夜色再次降临,阿如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她知道,明天又会有新的求职者怀揣梦想走进办公室,也会有企业带着需求找上门。而她要做的,就是在这场人才与岗位的博弈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判断——不是去定义谁是“成才”,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手机震动,是林成才发来消息:“入职第一天,团队氛围很好,项目很有挑战性。谢谢您带我看到不一样的职场视角。”阿如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关上电脑。走出写字楼时,夜风轻拂,她忽然觉得,所谓职场智慧,不过是学会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迷茫时找准方向,与世界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需求迷局与循环之困
阿如将发烫的手机倒扣在工位上,屏幕里某经济学家关于"需求天然存在"的论断还在她脑海里回荡。茶水间蒸腾的咖啡香气里,她望着窗外林立的写字楼,忽然想起上周走访的电子厂——自动化产线昼夜运转,生产着或许永远不会被真正使用的蓝牙耳机,而工人们攥着微薄的薪水,在食堂里讨论着如何省下孩子的补习费。
"需求是被创造的。"她对着笔记本电脑敲下这句话,屏幕蓝光映得睫毛微微颤动。人力资源市场就像个巨大的漏斗,企业端不断制造出新的岗位需求,而求职者们削尖了脑袋去适应。但那些流水线工人、外卖骑手,他们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回报,在资本的天平上永远无法对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