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手抚着王座的扶手,喃喃自语道:“这李靖,倒是让人捉摸不透啊,本以为他也会同那些诸侯一般有所动作,不想他却置身事外,看来此人的心思和那些一心谋权的诸侯不太一样呐。”他深知李靖在陈塘关素有贤名,深受百姓爱戴,此刻这般举动,或许有着别样的缘由,只是一时之间,帝辛也还没能完全参透,不过这也让他越发好奇,暗暗决定要对李靖再多些关注,看看此人后续到底会作何打算。
而西伯侯姬昌站在府邸庭院之中,望着远方的天空,眉头紧锁,暗自叹息道:“唉,形势比人强呐,帝辛如今势头正盛,朝歌城在他的经营下越发兵强马壮,而我等诸侯虽说各据一方,可力量分散,加起来竟还不如帝辛一人掌控的力量雄厚。若此刻贸然与他为敌,恐怕只会落得个城破人亡的下场,百姓也将陷入战火涂炭之中啊。”
南伯侯鄂崇禹亦是一脸的无奈与沮丧,在议事厅中对前来商议的众人说道:“如今看来,咱们是没有别的路可走了,硬抗下去,那是螳臂当车,唯有暂且咽下这口气,前往朝歌城,听从帝辛的安排了。只是希望他不要太过苛刻,还能给咱们留些余地才好。”
冀州侯苏护虽心有不甘,可也明白这残酷的现实,他默默地点点头,说道:“也只能如此了,咱们且先去朝歌城看看情况,再相机行事吧。”
于是,各路诸侯心怀着忐忑与无奈,纷纷整顿行装,带着为数不多的亲随,踏上了前往朝歌城的路途。一路上,众人皆是面色凝重,谁也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只是那马蹄声哒哒作响,仿佛也在诉说着他们此刻的无奈与哀愁,朝着那看似威严却又充满未知的朝歌城缓缓而去,去接受帝辛接下来的安排,而人族的命运也在这无声的妥协中,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着。
西伯侯姬昌接到天子诏命后,知晓此去朝歌怕是凶多吉少,便回到西伯城与家属一一作别。
他先是来到内宫,向母亲太姜禀明情况:“日天子诏至,孩儿随演先天数,内有不祥,七载罪愆,不能绝命。方才内事、外事俱托文武,国政付子伯邑考。孩儿特进宫来,辞别母亲,明日欲往朝歌。”太姜听后,满是担忧,叮嘱道:“我儿此去,百事斟酌,不可造次。”姬昌恭敬回应:“谨如母训。”接着,他又出内宫与元妃太姬告别。
西伯侯姬昌身有四乳,有着二十四妃,共育九十九子,长子是伯邑考,次子便是后来的武王姬发。周有三位贤德的母亲,分别是姬昌之母太姜、姬昌的元妃太姬以及武王的元配太妊,她们皆是众人敬仰的大贤圣母。
到了次日,姬昌打点好行装,准备出发前往朝歌,身后带着五十名从人,行色匆匆。只见整个西伯城的合朝文武都来了,上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公、辛甲、辛免、太颠、闳夭这些四贤八俊,还有世子伯邑考、姬发,领着众多军民,都来到十里长亭为姬昌饯别。众人摆下九龙侍席,百官与世子纷纷上前为姬昌把盏。姬昌感慨万千,说道:“今与诸卿一别,七载之后,君臣又会矣。”随后,他用手轻拍伯邑考,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儿,只你弟兄和睦,孤亦无虑。”饮罢数杯,姬昌毅然上马,父子君臣,无不洒泪而别,那场面满是不舍与担忧,而姬昌就这样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前往朝歌之路。
西伯侯姬昌一行人在前往朝歌城的路途之中,原本还算平稳,却不想忽然天色大变,乌云密布,紧接着便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那雨势极为浩大,噼里啪啦地砸在地面上,足足下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渐渐停歇。
可就在众人刚松了口气之时,一道惊雷毫无预兆地炸响,那刺眼的雷光瞬间划破阴沉的天空,将四周都映照得亮如白昼。姬昌见状,心中一动,暗自思忖道:“惊雷生光,依我观先天数的经验,这般天象,必定有将星出现啊。”
众人正诧异间,隐隐约约听到古墓旁边传来一阵孩子的哭泣声,那哭声在这略显阴森的氛围里显得格外清晰。大家赶忙循声向前查看,走近一看,果真是个孩子躺在那儿呢。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纷纷议论起来:“想这荒僻的古墓之处,怎么会平白无故出现个孩子呀?这事儿必然透着古怪,说不定还真如侯爷所言,是那将星现世呢。”
姬昌看着眼前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感觉,他思忖片刻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开口说道:“如今我已有九十九子,今日他在此处出现,合该是与我有缘,就当作是我的第一百子了。”说罢,便吩咐众人小心将孩子抱起,带着一同继续往朝歌城而去,众人也都好奇这孩子往后会有着怎样的命运,这突如其来的小插曲,也让这趟充满未知的行程又多了几分神秘色彩。
姬昌轻轻地抱起那孩子,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怜惜,随后缓缓抬起头,望向那阴云渐散却依旧透着几分阴沉的天空,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哎,如今我此番奉命前往朝歌,前路莫测,也不知需要耗费多少时日,又能否平安回到故土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