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崔伟见状大喜,阎兴春、邱远才等将领立刻率马队疾驰城门。

守城兵卒或已混入民乱,或早被官吏收买,竟无人阻截。

陈天柱闻讯,肝胆俱裂。

他奔至城楼,却见崔伟铁骑已涌入城中。

百姓或跪地求饶,或被马蹄践踏,火光映照着“陕回十八营”的旌旗猎猎作响。

他仰天嘶吼:“天柱愧对汉中百姓!”

转身抽出佩剑,剑刃横于颈间。

最后一刻,他望向城内残破的街巷与哀嚎的民众,泪与血交融滴落。

“陈总兵!”李忠等残部欲拦,却见他已气绝身亡。

汉中城的暮色中,一代武将的身躯缓缓倒下,手中仍紧攥着那枚刻满裂痕的虎符。

崔伟踏入总兵府时,只见满地狼藉与陈天柱的尸身。

他俯视着这位曾经的对手,叹道:“陈天柱若肯降,本将必留其性命。”

“可惜忠臣愚忠,反害了满城生灵。”

随后下令:“封城三日,肃清乱党!”

“记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许侮辱妇女”

“违令者,斩!”

“另外厚葬陈天柱,以将军之礼待之。”

崔伟深知,陈天柱虽为敌,但是条汉子,英雄有英雄的归宿。

他凝视着对方手中那枚刻满裂痕的虎符,仿佛看见汉中城三十载风雨尽凝于此。

残阳如血,将陈天柱僵直的身躯镀上一层金边,恍若战神最后的尊严。

"传令下去,以柏木棺椁厚葬陈总兵,灵堂设三昼夜,我军将士皆着素衣吊唁。"

崔伟嗓音沉如铅铁,"敌将忠骨,不可辱之。让全城百姓知晓,我革命军杀伐只为反清济民,不折英雄傲骨。"

阎兴春抱拳应命,眼底掠过惊诧。

崔伟,此刻竟对敌尸施以将礼,莫不是有更深谋算?

邱远才却悄然点头——崔帅此举,既收拢民心,又挫败清军士气,端的厉害。

"另遣快马传信大帅,汉中已破,陈天柱殉城。"

“此次汉中之战,我军死伤微乎其微,并且斩杀清将,肃州镇总兵陈必胜,汉中镇总兵陈天柱,甘肃按察使毛震寿,陕西按察使张集馨,另外甘肃提督萧庆高加入我革命军”

崔伟拂去袍袖上的尘灰,"附书一封:请速调粮草入城,汉中乃入蜀咽喉,须稳如磐石。”

“我军伤亡簿亦随信呈上——此役折损马队七十二骑,步卒三百一十七人,皆为破城先锋..."

他喉头微哽,眸中闪过一丝暗芒。

忽闻李忠嘶哑哭喊声从巷尾传来:"崔将军!我残部尚有四百弟兄愿降,只求..."

崔伟猛地转身,见李忠半跪于断壁残垣间,身后衣衫褴褛的兵卒持械颤立,刀尖皆已垂地。

"愿降者入营,旧伤旧怨一笔勾销。"

崔伟厉声截断,"但须立誓:此后刀锋唯对准清廷鹰犬,若伤百姓毫发,便是背誓叛军,立斩无赦!"

语毕,抽出腰间"革命"佩刀,刀光映出他眉间那道横纹——那是一年前征战凤翔刻下的沟壑。

"遵令!"李忠率众掷械叩首。

阎兴春即刻命人收拢降卒,暗遣亲信混入编队,以防异动。

崔伟负手立于府堂中央,望着满地散落的军报残卷,忽觉脚下青砖浸透的不仅是陈天柱的血,还有汉中百年烽烟。

"传我军令:封城三日,严查内奸。"

他语调骤冷,"凡官吏私通清廷者,斩;凡趁乱劫掠百姓者,斩;凡匿藏清军残部者,连坐族户!"

邱远才领命而去,铁骑霎时如蛛网般覆满街巷。

夜半,崔伟独坐陈天柱书房。

烛火摇曳间,案头一卷《汉中防戍纪要》未合,墨迹犹新。

他指尖抚过纸上"以民为本,守城如守心"八字。

忽闻帐外急报:“多隆阿在获得新任陕甘代理总督林之望,陕西巡抚刘荣的两万绿营和一万川军之后,准备对咸阳渭城发起清剿,我等是否向北支援?”

崔伟的眼神微微一凝,似乎对这个消息感到有些惊讶,他沉声道:“这么说来,关中地区的多隆阿竟然集结了清廷将近十万的大军?”

这个消息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如此庞大的兵力意味着局势的严峻。崔伟不禁感叹道:“咸阳恐怕是危在旦夕啊!”

与此同时,在陕西的西安城中,多隆阿正看着新任的陕西巡抚刘荣和陕甘总督林之望,脸上的笑容一直没有中断过。

开玩笑这是来了三万生力军啊!

他能不高兴吗!

多隆阿端坐帅案之上,身后挂着"靖陕安疆"的御赐匾额,那是咸丰帝亲笔褒奖他平定皖北捻匪、收复庐州(今合肥)的功绩。

刘荣向多隆阿禀报着当前的局势:“如今陈扶昊已经南下川蜀,而他的第一大后方关中,以及第二大后方庆阳,都将面临无兵可守的局面!”

多隆阿闻言,信心满满地说道:“现在我军已经云集了十万精锐之师,要对付陈贼和陕回,新派反贼,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