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福点了点头,介绍道:“此人名叫王五,乃是河北沧州人士,信奉回教。他自幼跟随萧和成练武,后来又在镖局中锻炼,武艺颇为精湛。”
“不过,不知为何,满清竟然开始打压回人,王五也因此受到牵连,最终加入了我革命军黑旗军的麾下。”苏天福继续说道。
随后苏天福面带微笑地说道:“督帅,您大驾光临此地,实在是令我等蓬荜生辉啊!既然您已经到了这里,不如顺便去看看您的孙子吧!”
陈得才闻言,先是一愣,然后满脸狐疑地问道:“嗯?孙子?什么孙子?”
苏天福连忙解释道:“就是您的亲孙子啊!您难道不记得了吗?”
陈得才更加困惑了,他摇了摇头,说道:“我可没有什么孙子啊!你是不是搞错了?”
苏天福见状,心中暗喜,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于是他继续说道:“督帅,您可真是贵人多忘事啊!”
“您的孙子就在这里,而且长得跟您简直一模一样呢!”
陈得才听了苏天福的话,心里越发觉得奇怪。
他心想,自己怎么会有一个孙子在这里呢?而且还长得跟自己一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在陈得才犹豫不决的时候,苏天福趁机说道:“督帅,您看您都已经来了,就去看看您的孙子吧!这样也能让您安心一些。”
陈得才想了想,觉得苏天福说得也有道理。毕竟他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去看看所谓的“孙子”也无妨。
于是他点了点头,说道:“好吧,那就去看看吧。”
苏天福心中暗喜,他知道只要能拖住陈得才,让他放弃回援天京,那么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赖文光,黄中庸也很好奇啊!
陈得才的孙子为什么会在这里。
或者这个宋景诗有什么猫腻。
赖文光其实想着,撺掇宋景诗随自己一起去支援天京。
陈得才完全是想看看孙子。
暮春的曹县,风声裹挟着黄河泥沙的气息,在内城一座不起眼的青砖院落里,夏三姑正轻晃着竹摇篮。
两个月大的婴孩在她怀中酣睡,粉嫩脸颊泛着奶香,小手攥着她衣襟的一角。
她凝视着孩子,嘴角漾起温柔笑意,指尖轻抚那眉宇间与记忆中那人如出一辙的英气轮廓:“授儿,真像你爹……那般俊俏,又那般不负责任。”
尾音忽地染上自嘲,眼底却无嗔怨,唯有如淬火后的钢般坚硬的慈爱。
窗外,槐树新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即将席卷中原的风暴。
这时宋景诗走进大院,说道:“三姑,让我看看天授!”
夏三姑将陈天授轻轻交到宋景诗怀中,指尖仍不舍地摩挲着孩子细软的胎发。
宋景诗小心揽过襁褓,这孩子眉目间那股英气让他心头一颤——与陈扶昊的画像重叠,恍若时光倒影。
他俯身逗弄,指尖轻点婴儿脸颊:“天授,叫干爹!瞧你这小模样,倒比你爹还俊俏几分哩!”
婴孩咿呀咿呀地回应,小手攥住宋景诗衣襟,咯咯笑声如银铃般溢出。
槐树新叶在窗外沙沙作响,风声裹挟着远处黄河的泥沙气息,仿佛天地都在为这稚嫩的生命低语。
夏三姑倚门而立,目光在宋景诗与孩子间流转,眼底泛起复杂涟漪。
至于为什么叫做陈天授呢?
这其中可是有一段渊源的。
原来,到了这一代,陈家的字辈是“天”字,比如陈玉成之子就叫做陈天宝。
而这个“授”字,则是宋景诗起的。
宋景诗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而且他根本不相信什么禅让制,在他眼里,只有世袭制才是正统。
所以,当他得知陈家这一代的字辈是“天”字时,便立刻想到了“天授”这个名字。
在他的心目中,陈天授就是未来的太子爷,而他所领导的黑旗军,自然就是陈天授的势力了。
这样一来,宋景诗不仅可以通过与陈家的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还能借助陈天授的名义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夏三姑算是自己的结义三妹,那么陈扶昊就是自己的义妹夫,陈天授算是自己的干儿子。
以后革命军推翻清廷之后总有他的一席之地吧!
就在宋景诗逗弄陈天授之时,突然王五闯了进来,敬礼道:“首长好!我们苏师长说陈得才已进入河南,疑似前去解围天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摇篮中的婴孩,语气急促:“苏师长说可以利用陈天授这个陈得才之孙,拖住他!”
“让他别去解围天京城”
宋景诗眉头微挑,将婴孩轻轻交还夏三姑,转身对王五点头:“消息确凿?”
王五应道:“我等亲眼所见,陈得才亲率七万大军缓步前行,方向正是天京!”
槐叶在窗外簌簌作响,风声裹挟着黄河的泥沙气息,愈发凝重。
宋景诗踱步至院中槐树下,指尖摩挲腰间刀柄,忽地转身对夏三姑道:“三妹,该让督帅见见他的‘亲孙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