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改编完成后的第三天,帅帐内气氛凝重。
傅昊端坐在帅椅上,面前摊着一张巨大的《湖南湖北军事地图》。
洪兴,洪宣娇以及21-24师的师长(张秀眉、包茅仙、姜映芳、曾三浪),叶三元,秦英等侍立两旁,等待着傅昊的最终命令。
傅昊的目光扫过地图上的“天京”(南京),又移到了“湖南”“湖北”上,声音低沉而有力:“诸位,天京现在的情况,你们都清楚。曾国藩的湘军主力,正在围攻天京,形势万分危急!如果我们坐视不理,天京一旦失守,革命军将失去最重要的根据地,我们的事业将遭受重大挫折!”
他顿了顿,手指重重地敲击在“湖南”二字上:“湘军的老家在哪里?在湖南!湘军的兵源、粮饷、后勤,都来自湖南!曾国藩的命根子,就在湖南!”
傅昊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因此,我们的战略是——围魏救赵! 攻打湖南湖北,尤其是湖南,迫使曾国藩分兵回援,减轻天京的压力!”
他看向众将,语气坚定:“改编后的21师(张秀眉)、22师(包茅仙)、23师(姜映芳)、24师(曾三浪),共计六万余人,全部由第二军军长陈玉成指挥!任务,就是带领这四个师,进攻湖南湖北,打乱曾国藩的部署,迫使他回援湖南!”
“这次战役,关键在于‘快’和‘狠’。要迅速攻入湖南,打湘军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来不及反应!同时,要重点打击湘军的后勤补给线,破坏他们的兵源基地,让他们后院起火!”
他转向张秀眉、包茅仙、姜映芳、曾三浪,语气严肃:“你们四个师,虽然暂时不是革命军的主力,但也是这次战役的关键!改编后,你们的战斗力应该更强了。我希望你们能听从陈玉成将军的指挥,团结一致,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任务!”
四个师长齐声回应:“大帅放心!我们一定服从指挥,完成任务!”
其实随着这些黔北和湘西等地的苗军等少数民族加入革命军之后。
客观上为革命军打开了黔北、湘西的大门。随着张秀眉的21师、姜映芳的23师、曾三浪的24师等少数民族部队正式纳入革命军编制,这些原本分散在崇山峻岭中的“化外之地”,终于迎来了统一的政权。
傅昊的策略始终清晰:以“民族平等”为旗帜,以“革命军”为纽带,将少数民族的“私兵”转化为“革命军主力”,进而将他们的地盘纳入革命军的行政体系。
他深知,黔北、湘西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处偏远,但却是革命军重要的兵源、粮饷和后勤基地,更是连接西南与中原的咽喉要道。
傅昊立即下令,由洪兴、以及张秀眉、姜映芳、曾三浪等少数民族首领,共同组建“黔北湘西军政委员会”,负责接管黔北、湘西的行政、军事、民政事务。
军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黔北、湘西正式纳入革命军的地盘。
委员会的架构体现了傅昊的“平衡”艺术:
主任:洪兴(傅昊的亲信,总参谋长),负责总体协调,确保委员会的决策符合傅昊的战略意图。
副主任:张秀眉(21师师长,苗族首领),负责黔北、湘西的军事事务,利用他在苗族群众中的威望,稳定地方秩序。
副主任:姜映芳(23师师长,侗族首领),负责湘西的民政事务,利用侗族在湘西的影响力,推动地方建设。
委员:曾三浪(24师师长,布依族首领),负责黔北的后勤事务,利用布依族在黔北的资源,保障革命军的物资供应。
委员:秦英,负责宣传和教育,推动“革命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傅昊的“民族政策”在黔北、湘西得到了全面推行:
1.
尊重风俗习惯: 傅昊下令,革命军在黔北、湘西的统治,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比如,苗族的“跳花节”、侗族的“芦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节日”,允许群众自由庆祝。
革命军的干部不得干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婚姻习俗。
2.
保护合法权益: 傅昊下令,废除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和“地主剥削”,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对于支持革命军的土司和地主,傅昊保留他们的部分权力,让他们担任地方官员(如“乡长”“村长”),以换取他们的合作。
对于反对革命军的土司和地主,傅昊联合少数民族部队进行镇压,将其势力清除。
3.
革命宣传与教育: 傅昊派遣宣传队进入黔北、湘西,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革命军”的宗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同时,傅昊在黔北、湘西建立“民族学校”,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如苗语、侗语、布依语)和革命思想,培养少数民族的革命人才。
潘阿妮担任“民族学校”的校长,成为傅昊与苗族群众之间的“纽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