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五十六分,区委党校资料室的霉味混着晨雾钻进鼻腔。
沈知远的黑色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眼尾因熬夜泛着淡红。
她翻开《新时代基层治理读本》第108页,指腹在纸张上抹过一道浅痕——那是她昨晚用铅笔做的标记。
“来了。”周小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清冽。
他抱着一摞过期的《云州党建》,袖口沾着楼梯间的墙灰。
沈知远没回头,快速将夹在书中的《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平衡推演模型》抽出来,纸张边缘被她捏出细微的褶皱。
“别用名字,别留痕迹。”她压低声音,尾音被窗外的麻雀扑棱声截断。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那里有她昨晚反复修改的三个推演公式,“就当是‘民间智慧’。”
周小满的喉结动了动。
他摸出手机时,掌心沁着薄汗。
镜头对准纸张的瞬间,他瞥见沈知远左手无名指的戒痕——那是她丈夫牺牲前送的银戒,如今收在党校宿舍的铁盒里。
“咔”的快门声像根细针,扎破了资料室的寂静。
“发了。”周小满把手机屏幕转向她,群聊界面显示着新消息:“某高人整理,仅供参考。”群成员列表里,“青阳区青年干部交流2群”的头像们安静排列,像等待引燃的火种。
沈知远看了眼腕表,五点五十八分。
她将《基层治理读本》轻轻推回书架,指尖在书脊上停留半秒——那里贴着“内部借阅”的蓝色标签,和其他旧书融为一体。
转身时,灰色大衣扫过积灰的窗台,扬起的粉尘在透过百叶窗的晨光里跳舞。
“走。”她扯了扯周小满的袖子,“七点前要赶到食堂,给新来的选调生打饭。”
周小满跟着她往门口走,鞋跟在木地板上敲出轻响。
经过借阅登记本时,他鬼使神差地翻开,最后一页停在三天前,登记人是“区委办林昭”——字迹清瘦,像父亲批改作业时的模样。
上午十点十八分,人事局会议室的空调开得太足,唐砚清的后颈起了层鸡皮疙瘩。
韩承铭拍桌的力道震得茶杯跳起来,茶水泼在“青年干部思想动态周报”上,将“满意度98%”的字样晕染成模糊的墨团。
“全区都在传什么‘推演法’!”韩承铭的脸涨成猪肝色,食指关节抵在投影屏上,那里正显示着信访科老王画的决策树——用红笔标出的“群众诉求优先级”分支,和三个月前林昭在党校讲的“矛盾分层理论”如出一辙。
“唐科长。”他突然转向坐在末位的唐砚清,镜片后的目光像淬了冰,“你带纪检组,今天必须把微信群聊记录彻查清楚。我要知道,是谁在搞——”他咬重了“影子培训”四个字,“——凌驾于组织程序之上的东西。”
唐砚清挺直腰板,喉结动了动。
他摸到西装内袋的U盘,里面存着半小时前从机房拷贝的聊天记录。
“是。”他应得干脆,指尖却悄悄压了压U盘边缘的锯齿——那是他用指甲刀刻的暗号,只有白知秋能破译。
散会后,他在走廊转角的消防栓后翻开手机。
聊天记录里,“政通AI助教”的账号像条鱼,在转发链里若隐若现。
注册IP地址跳出来时,他差点笑出声——显示的是省委党校服务器,后缀挂着“干部教育云平台”的认证标识。
“原来不是林昭泄密。”他对着玻璃窗呵出白雾,在上面画了个小太阳,“是系统披了层皮。”
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区团委活动室的百叶窗没拉严,阳光斜斜切进来,在柳小舟的白衬衫上投下菱形光斑。
她站在临时搭的讲台上,发梢还沾着晨会时的雨水。
“我没有秘诀。”她的声音比平时高了两度,带着点破釜沉舟的清亮,“只是学会了问三个问题:这事谁最吃亏?谁最怕变?谁其实能赢?”
台下响起掌声,夹杂着几声口哨。
坐在第三排的沈知远低头翻笔记本,钢笔尖在纸上戳出个小洞。
她摸出预先写好的纸条,叠成小方块,趁人不注意塞进前排女生的书包带——那是柳小舟的帆布包,印着“为人民服务”的褪色红字。
柳小舟下台时,书包带轻轻晃了晃。
她装作整理头发,指尖勾住纸条。
展开时,字迹在阳光下清晰起来:“明天我课上会提‘系统思维在基层的应用’,你敢不敢来听?”
她抬头望向沈知远,对方正低头喝水,杯沿遮住了上扬的嘴角。
柳小舟把纸条团成小团,塞进裤兜。
经过活动室门口时,她对着窗玻璃理了理刘海,镜子里的自己眼睛发亮,像刚入职那天在社区调解室,第一次用“换位思考法”劝回要跳楼的拆迁户。
下午三点四十七分,党校阶梯教室的投影仪闪了两下,投出“基层治理中的思维工具”的标题。
沈知远站在讲台中央,藏青色西装裙熨得笔挺,只有左袖口有处极淡的褶皱——那是她今早抱资料时蹭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