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世界经济导报》对“试验性质”、“稳定市场”的表述,推断首批新股数量(N)不会过多,可能在**10-30家**区间(此假设与第20章推导一致,需强化)。
* 单签可认购股数(Z):基于“普惠”和“控制风险”的政策导向,**500股**可能性最大,暂定。
* 摇号规则:**最悲观假设为完全随机(无操纵)**;但同时预留“α因子”接口,用于评估周正渠道的价值。
* **关键发现!** 林默在反复核对一份内参复印件上模糊的销售数据时,瞳孔猛地一缩!该数据显示,**个别主要网点的实际认购证销售量,似乎略高于其官方公布的配额上限!** 虽然差异不大,但这如同平静湖面下的一道裂痕,指向了一个可怕的可能性——**超发!** 如果总量失控,分母变大,将直接拉低所有人的中签率!
3. **构建概率模型雏形:**
* **核心公式(理想随机状态下):**
* 新股总股数 = Σ(S_i) [i=1 to N]
* 总签数 = 新股总股数 / Z
* **中签率 = 总签数 / 认购证总份数**
* **引入变量区间:**
* N:10 - 30
* S_i:500万 - 3000万股(取中值1500万)
* Z:500(基准)
* 认购证总量:207万(公开值) vs. 可能存在超发(设为X,X>207万)
* **场景推演:**
* **场景A(官方乐观):** N=20, S_i中值1500万,总量3亿股,Z=500,总签数=6万,总量207万,中签率≈ **2.90%**
* **场景B(超发风险):** N=15, S_i中值1500万,总量2.25亿股,Z=500,总签数=4.5万,总量假设超发至220万,中签率≈ **2.05%**
* **场景C(政策保守):** N=10, S_i取高值2500万(大公司),总量2.5亿股,Z=500,总签数=5万,总量207万,中签率≈ **2.42%**
* **场景D(最恶劣):** N=10, S_i低值800万(小公司),总量0.8亿股,Z=500,总签数=1.6万,总量超发至220万,中签率≈ **0.73%**
铅笔在纸上飞速移动,勾勒出树状图、概率分布区间和敏感性分析曲线。林默的眉头越皱越紧。模型的输出清晰地显示:**在官方公布的数据框架下,中签率大概率在1%-3%之间波动。但“超发”这个幽灵般的变量,如同悬顶之剑,能将本就不高的中签率瞬间腰斩,甚至跌入低于1%的深渊!** 而周正承诺的“保障系数”(α),其价值就在于此——它能多大程度上免疫“超发”和规则不公带来的风险?
**不速之客与致命诱惑**
就在林默全神贯注于纸上迷宫,试图为α因子赋予一个合理估值区间时——
“笃、笃笃。”
门被轻轻敲响,节奏带着一种刻意的舒缓,与阿强之前的冰冷截然不同。
林默瞬间警觉,如同受惊的猎豹,迅速将写满推演的纸张反扣,铅笔滑入袖口。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谁?”
门无声地开了。进来的不是阿强,而是一个林默从未见过的中年男人。他穿着熨帖的灰色中山装,面容普通得扔进人堆就找不到,唯有一双眼睛,平静得像两口古井,毫无波澜。他手里没有餐盘,只拿着一个薄薄的、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文件袋。
“林先生。” 中年男人的声音和他的人一样,平平无奇,听不出任何情绪,“老板让我送样东西给您过目。” 他将文件袋轻轻放在书桌边缘,距离林默反扣的草稿纸只有几寸之遥。
没有多余的话,男人微微颔首,便如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房间里恢复了死寂,只有林默的心跳声在耳边咚咚作响。他盯着那个毫不起眼的牛皮纸袋,仿佛那是一条盘踞的毒蛇。周正!他又想干什么?测试?警告?还是新的筹码?
强烈的直觉告诉他,袋子里的东西,与他正在推演的核心息息相关。他伸出手,指尖在触碰到粗糙纸袋的瞬间,感受到一种冰冷的寒意。解开缠绕的棉线,里面只有薄薄几页纸。
第一页,是一份打印的表格。标题是:《部分认购网点实际销售统计(非公开)》。上面清晰地罗列了十几个主要销售点的名称、官方配额、以及一个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的“**实际签售量**”!林默的目光飞速扫过,心脏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紧!
**超发!证据确凿!**
表格显示,超过一半的网点,实际销售量都超出了其官方配额!幅度从1%到惊人的5%不等!虽然单个网点超发看似不多,但累积起来,总量远超公开的207万份!林默迅速心算,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数字浮现:**整体超发比例可能达到3%-4%!这意味着分母凭空增大了数万份!他之前推演中最恶劣的场景D(中签率0.73%)的可能性正在急剧飙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