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我给你带来了我们家祖传的‘大力金刚丸’!据说吃了能增强材料的‘刚性’!你试试给你那个超导体喂几颗?”王浩然献宝似的拿出一个油纸包。
“老王你那是麦丽素吧!”陈凯无情地戳穿了他,然后从包里掏出一本《周易与宇宙物理》,一脸深沉地说道:“老秦,我最近研究了一下我们东方的古老智慧,发现你那个‘手性微生物催化’,跟《易经》里的阴阳五行,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要不,你试试用八卦阵来优化一下反应釜的布局?说不定能产生奇效!”
李明博则是在一旁偷偷地用手机拍摄实验室里那些高精尖的仪器,准备发到朋友圈去炫耀,嘴里还振振有词:“疯子,你这实验室,简直比科幻电影里的还酷!等你的超导体搞出来了,能不能先给我做一个‘钢铁侠’战衣?我要求不高,能飞就行!”
面对这些“不靠谱”的关怀和建议,秦风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苦笑。
但他知道,无论是领导的期盼,老师的叮咛,父母的牵挂,还是朋友的祝福,都是他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温暖与力量。
第299章 柳暗花明!突破性的封装技术与催化剂改良!
“秦风超导实验室”的灯火,已经成为了燕京大学深夜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校园里的其他学子早已进入梦乡,或者在宿舍里开黑、追剧的时候,这里依旧人声鼎沸,仪器轰鸣,充满了科研攻关特有的紧张与亢奋。 秦风,以及他那支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青年近卫军”,正在为了攻克“燕京一号”室温超导材料的稳定性和量产性这两大世界级难题,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时间,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和一行行枯燥的数据中悄然流逝。 转眼间,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
材料稳定性攻关小组,由实验狂人李晓东挂帅。 自从秦风提出了那个“给分子做精准手术”——即通过引入“锚定基团”来加固“燕京一号”有机分子链薄弱环节的设想后,李晓东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带领着他的组员们,一头扎进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化学反应和材料表面处理工艺的汪洋大海之中。
他们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金属离子配位方案,从常见的过渡金属到稀有的贵金属,甚至连元素周期表上那些名字都念不顺口的镧系、锕系元素都没放过。结果……要么是引入的金属离子对超导性能产生了严重的毒化效应,要么就是形成的配位键不够稳定,在稍微苛刻一点的环境下就土崩瓦解。 “秦头儿,这金属离子‘锚定’的路子,好像……有点悬啊!”李晓东顶着两个比熊猫还黑的黑眼圈,一脸沮丧地向秦风汇报,“我们试了这么多,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让材料的稳定性提高了不到百分之十,而且还牺牲了百分之五的临界电流密度。这……这性价比也太低了!” 秦风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失败数据,眉头也微微蹙起。
【物质重构原理】虽然能让他洞察到微观层面的结构变化,但如何将这种洞察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依然需要大量的试错和经验积累。 “金属离子的引入,确实容易对有机体系的电子结构产生较大扰动。”秦风沉吟道,“看来,我们之前的思路,可能还是……太‘硬’了。我们需要一种更‘柔和’,也更‘智能’的保护方式。” 就在这时,秦风的脑海中,学神系统那熟悉的淡蓝色光幕,突然闪烁了一下。
【叮咚!检测到宿主在“燕京一号”超导材料稳定性研究方面遭遇瓶颈,触发“黑科技灵感”辅助!】
【灵感提示:传统的材料封装,如同给鸡蛋穿上厚重的盔甲,虽然坚固,却也笨重,且容易产生界面应力。何不尝试一种“仿生”的思路?比如,某些深海生物的皮肤,既能承受巨大的水压,又能保持柔韧和透气……】
“仿生?深海生物的皮肤?”秦风的眼睛瞬间一亮! 这个提示,如同在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脑海中一片全新的区域! 他立刻想到了自然界中那些神奇的生物保护机制。比如,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纳米结构,能够让水珠滚落而不沾湿;鲍鱼壳内层那“砖墙式”的微观结构,赋予了它超乎想象的韧性;还有……某些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它们细胞膜表面的特殊糖蛋白涂层,能够有效地抵抗高温、高盐、甚至强辐射的侵蚀!
“对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硬碰硬’的方式去保护‘燕京一号’呢?”秦风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界的智慧,为‘燕京一号’量身打造一层‘智能皮肤’!一层既能有效隔绝外界环境侵蚀,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超导性能的……有机惰性复合薄膜!”
“有机惰性复合薄膜?”李晓东听得一愣一愣的,“秦头儿,这玩意儿……靠谱吗?有机物保护有机物,听起来怎么有点像……自己给自己挠痒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