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超导实验室”内,却依旧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以及一种只有科研人员才能体会到的,属于“决战前夜”的特殊焦灼与期待。
巨大的中央实验台上,一套崭新的、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小规模中试验证系统”正安静地矗立着。这套系统,是秦风亲自设计,并由学校以“不计成本”的姿态,从全球各地采购最顶尖的模块化组件,再由实验室的工程技术人员连夜组装调试而成。它整合了材料合成、薄膜封装、性能测试等多个环节,能够模拟接近真实工业环境的连续生产与老化测试流程。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套系统的中央反应釜和与之相连的复杂数据采集终端上。
“秦头儿,所有参数都已经设定完毕!‘升级版燕京一号’的第三批次中试样品,即将开始最终性能评估!”实验狂人李晓东,双眼布满了血丝,声音却因为过度兴奋而微微有些沙哑。他那头标志性的鸡窝乱发,此刻更是因为几天没好好打理,几乎要竖起来,活像一只炸毛的狮子。
在他身旁,负责材料表征的孙月华博士,以及理论组的钱学海博士后,还有其他几位核心团队成员,也都屏住了呼吸,手心微微有些出汗。
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奋战的第七个日夜了。
自从秦风提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分子精准手术”方案——即利用【物质重构原理】的洞察,通过引入特定的“锚定基团”来加固“燕京一号”有机分子链的薄弱环节,并结合【理论极限推演】优化催化剂和反应流程后,整个实验室就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进入了最高强度的运转状态。
无数次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上百次的实验室小批量合成与筛选,以及数不清的失败与挫折……
终于,在昨天傍晚,他们成功合成出了一批在微观结构和初步性能测试中,都表现出“无限接近理论完美”的“升级版燕京一号”样品!
而今天,就是检验这批“天选之子”能否经受住最严苛考验的时刻!
秦风站在主控台前,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深邃的目光如同古井般不起波澜。但如果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那紧握着的鼠标,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有些发白。
即便是拥有学神系统的他,在面对这种决定性的时刻,内心也并非毫无波澜。
“开始吧。”秦风淡淡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是!秦头儿!”
李晓东深吸一口气,在虚拟操作界面上,重重地按下了“启动最终性能评估程序”的按钮。
“嗡——”
中试验证系统发出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各种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起来。机械臂精准地将封装好的“升级版燕京一号”样品送入高温高湿老化测试箱、强磁场环境模拟舱、以及超高真空极低温测试平台……
巨大的数据屏幕上,各种代表着温度、湿度、磁场强度、电流密度、电阻率等参数的曲线,开始实时跳动和刷新。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变得无比漫长。
会议室内的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攥紧了,几乎要停止跳动。
李振华教授不知何时也来到了实验室,他站在人群的最后面,紧张地搓着手,目光一瞬不瞬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教授,此刻也无法保持往日的从容。
“高温85℃,相对湿度95%,持续老化100小时……性能衰减……百分之零点三?!我的上帝!这……这是真的吗?!”孙月华博士看着屏幕上那条几乎平直的性能曲线,忍不住发出一声难以置信的惊呼,眼眶瞬间就红了。
要知道,之前未经改良的“燕京一号”样品,在同样的环境下测试,性能衰减率至少在百分之十以上!而现在,竟然只有区区百分之零点三!这简直是天壤之别!
“强磁场测试!10特斯拉恒定磁场,77K液氮温区,临界电流密度……突破每平方厘米一千五百万安培!并且在持续通电24小时后,Jc值几乎没有明显下降!”李晓东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他指着屏幕上那根高高扬起的Jc曲线,几乎要跳起来,“比……比之前足足提升了百分之五十!而且还这么稳定!秦头儿!我们……我们成功了!!”
“轰——!”
整个实验室,在短暂的死寂之后,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尖叫声!
“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
“太牛逼了!‘升级版燕京一号’!这稳定性!这Jc!简直是逆天啊!”
“呜呜呜……我不是在做梦吧?困扰了我们这么久的稳定性难题,就这么……就这么被攻克了?”
年轻的科研人员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拥抱在一起,又蹦又跳,喜极而泣。几个月来的辛劳、疲惫、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最纯粹的喜悦和自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