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大家的顾虑。”秦风看着众人脸上那既震惊又带着几分怀疑的表情,微微一笑,语气却异常坚定,“正因为艰难,才更值得我们去挑战,不是吗?如果科学的道路上都是坦途,那还要我们这些探索者做什么?”
“而且,”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自信光芒,“我并非毫无准备。”
他顿了顿,声音中带着一丝神秘的意味:“最近,我对【物质重构原理】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我发现,无论是低温超导中的电子-声子耦合,还是高温超导中可能存在的自旋涨落、轨道序、或者其他奇异的电子关联效应,亦或是我们‘燕京一号’中的激子-等离激元共振和手性微生物催化……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物理现象,在其最根本的微观层面,似乎都指向了某种……某种更深层次的、与物质基本对称性和量子纠缠相关的普适性规律。”
“当然,”秦风补充道,“这还只是我一个非常初步的、模糊的直觉。要将这种直觉,转化为一个逻辑自洽、数学严谨、并且能够被实验验证的理论模型,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
“所以,”秦风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声音铿锵有力,“我宣布,‘秦风超导实验室’的下一个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在继续优化‘燕京一号’性能、推进其产业化应用的同时,集中我们最顶尖的理论和实验力量,向着构建一个‘更为普适的超导理论模型’这一科学高峰,发起冲击!”
“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会因为我们曾经参与并见证了这样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一番话说完,整个会议室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紧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次,掌声中不再有怀疑和犹豫,只有纯粹的敬佩、信任,以及……被点燃的万丈豪情!
“秦头儿!您就说怎么干吧!刀山火海,我们都跟您闯了!”李晓东第一个跳了起来,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构建普适性超导理论!这……这简直是物理学家的终极浪漫啊!能参与其中,此生无憾!”钱学海也激动得满脸通红。
“我们实验组,一定全力配合理论组,提供最精准、最可靠的实验数据,去验证和完善新的理论模型!”孙月华也语气坚定地说道。
看着团队成员们那一张张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庞,秦风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他选择了一条无比艰难,却也无比光荣的道路。
而他,并不孤单。
在确定了新的科研战略目标后,“秦风超导实验室”再次进入了一种“废寝忘食”的攻关状态。
只不过,这一次的攻关,不再仅仅是针对某一种特定材料的性能优化,而是指向了更深层次、更根本的物理学规律的探索。
秦风,作为这一切的灵魂人物,更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之中。
他办公室里的灯光,几乎彻夜不熄。
他时而独自一人,面对着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幕,利用【物质重构原理(初级)】赋予他的那种近乎“上帝视角”的洞察力,去“观察”和“感受”不同超导材料中,电子、声子、自旋、轨道等各种自由度之间,那些微妙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他的“视野”中,那些冰冷的原子、化学键、能带结构,仿佛都活了过来,变成了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舞者,在他的意念引导下,演绎着各种奇妙的量子舞蹈。
他“看”到了在传统的低温超导体中,电子是如何通过交换虚声子,克服库仑排斥,形成松散的库珀对,在晶格的“海洋”中畅游无阻。
他“看”到了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强大的电子关联效应,是如何在反铁磁的背景下,催生出奇异的“自旋胶水”,将电子紧密地束缚在一起,形成d波对称性的库珀对。
他甚至“看”到了在某些拓扑超导体中,那些神秘的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如何在材料的边界或缺陷处悄然浮现,展现出非阿贝尔统计的奇异特性。
这些通过【物质重构原理】获得的直观感悟和深刻洞察,为他构建普适性超导理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方向。
而当他将这些灵感和方向,转化为初步的理论假设和数学模型后,【理论极限推演】这项同样逆天的系统能力,便开始大显神威。
实验室那台性能堪比小型“天河”的超算集群——被秦风戏称为“崑仑神算一号”——几乎成了秦风的“专属玩具”。
他将自己构建的各种理论模型的初始哈密顿量、边界条件、以及关键的相互作用参数,输入到“崑仑神算”中(实际上是系统在后台进行超高速运算)。
然后,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那些原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复杂量子多体计算、第一性原理模拟、以及各种路径积分和重整化群分析,便会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给出精确的计算结果和清晰的物理图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