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312章 质疑的核心!“理论不自洽”“数据特异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2章 质疑的核心!“理论不自洽”“数据特异性

秦风终于开口了,声音依旧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说的没错啊。”

“啊?”实验室三人同时愣住,不可思议地看向秦风。

秦风摊了摊手:“我的理论,如果硬要塞进他那个经典理论的框架里,可不就是‘不自洽’、‘逻辑跳跃’、‘解释苍白’么?这就好比你非要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黑洞的视界,那牛顿他老人家棺材板都得跳起来说‘这不科学’!”

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Y教授的错误在于,他试图用二维的地图去理解三维的世界。他的‘经典大山’,在我看来,不过是新大陆前的一座小土丘而已。他所谓的‘不自洽’,恰恰是我们理论超越经典之处的体现。至于‘逻辑跳跃’?那是他没看到连接‘跳跃点’之间的那条更深层次的逻辑暗线。他以为是断崖,其实是更高维度的坦途。”

这番话,让张伟等人茅塞顿开,心中的郁结之气也消散了不少。

“我明白了!”张伟一拍脑袋,“秦哥,您的意思是,我们的理论是对经典理论在特定极端条件下的拓展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Y教授他是‘夏虫不可语冰’!”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秦风微微一笑,“所以,关于理论的质疑,不足为虑。他越是强调与经典理论的冲突,就越是反衬出我们工作的原创性和颠覆性。到时候,我们只需要把那条‘逻辑暗线’给他画出来,让他看看‘断崖’下面其实是康庄大道,就足够了。”

二、质疑核心之二:“数据特异性”——完美即是原罪?

如果说理论上的质疑还停留在“学术理念之争”的层面,那么Y教授对实验数据的攻击,则更加阴险和致命。

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剖析了秦风团队报告的几个“惊世骇俗”的实验数据。

“……科学研究,尤其是实验科学,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其生命线。秦风博士团队报告的某些关键实验数据,例如在常温常压(25℃,1个标准大气压)下即可实现零电阻的超导转变,以及几乎观察不到的同位素效应,这些数据显得过于‘完美’,甚至‘完美得令人不安’。”

“我们知道,传统的超导材料,其转变温度的提升一直是举步维艰。即便是在高温超导体领域,将转变温度提升到液氮温区以上,也耗费了数代科学家的心血。而秦风博士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一步到位地将转变温度提升至室温,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然而,如此巨大的飞跃,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尚未被充分披露的‘特定实验技巧’,或者仅仅是某种‘偶然的幸运’?这值得我们深思。”

“更为关键的是‘同位素效应的缺失’。在BCS理论框架下,同位素效应是判断声子机制超导性的黄金标准。秦风博士的材料中,如果真的存在如此显着的超导现象,却几乎观察不到同位素效应,这强烈暗示其超导机理可能与已知的任何一种都截然不同。这本身并非不可能,但当这种‘特异性’与‘极高的转变温度’同时出现时,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材料的本征属性,还是受到了某些未知因素的干扰,甚至是……实验者强烈主观期望下的‘选择性呈现’?”

Y教授在这里用词极为谨慎,没有直接指控数据造假,但字里行间那种“我怀疑,但我没有证据,你们自己品”的暗示,比直接的指责更加恶毒。他将“完美”和“特异”这两个本应是褒义的词,扭曲成了“可疑”和“反常”的代名词。

陈静气得浑身发抖:“这个老混蛋!我们的数据每一组都是我和李浩亲手测出来的,重复了几百遍!仪器校准记录、原始数据图谱,堆起来比他还高!他凭什么说我们的数据‘完美得令人不安’?难道数据不完美,错误百出,才叫‘令人安心’吗?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李浩也愤愤不平:“就是!同位素效应我们也不是没做,是效应确实非常微弱,几乎淹没在测量误差里,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超导机制的独特性!到了他嘴里,就成了‘可疑’的证据了?”

秦风的脸色也微微沉了下来。理论上的分歧可以探讨,但对实验数据的无端揣测,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

“他这是在诛心。”秦风冷冷地说道,“他无法从理论上彻底否定我们,就开始从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上入手,试图通过暗示和引导,让那些不明真相的同行对我们产生怀疑。这一招,很阴,也很常见。”

他看向陈静和李浩:“我们的实验数据,有没有问题?”

“绝对没有!”两人异口同声,斩钉截铁。

“那就行了。”秦风点了点头,“既然他觉得我们的数据‘过于完美’,那我们就拿出更多、更完美、让他更‘不安’的数据给他看。他不是怀疑有‘特定实验技巧’或‘偶然因素’吗?那我们就把所有实验细节、所有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其排除方法,全部公之于众,让他自己去找那个所谓的‘偶然因素’,看他能不能找得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